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随笔:杜甫秋兴之志士悲秋

  • 囍   岩拐青
楼主回复
  • 阅读:772
  • 回复:0
  • 发表于:2016/5/5 9:19:18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提杜甫,一位心怀天下的褴褛老者形象便浮现在眼前。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仍想着得千万广厦,庇寒士欢颜,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崇高的境界,“诗圣”之“圣”大概即源于此吧!

《秋兴八首》以组诗的形式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使律诗也成为无事不入、无事不书的诗体,或主题相同,或内容相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应社会生活和诗人情感,以独特的文体展现着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层面上讲,有一定的文体学意义。

“秋兴”,题解“秋天的感兴”,因秋景而感兴怀抱。中国自古就有“志士悲秋”的传统,最早源于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九辩》中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天空的颜色,云的形状,日月的光,空气的触觉,草木的色泽,虫声蝉鸣,如此等等,都是构成秋情绪的重要成分。秋,秋风瑟瑟,落木萧萧,百草凋零,大自然的萧瑟,生命的衰竭,无不律动着诗人的心,联想到自身年华的老去,生命的消逝,尤以垂暮之年,更易感时伤逝,更有对生命的留恋。

生死是人之大事,向死而生是一种智慧。明明最终都要走向死亡,也要坚韧地活着,也许这就是人的伟大之处。就像《西西弗神话》中的主人公,明知不可能将石头推到山顶,也要周而复始的去推,以此来反抗绝望,因为攀登山顶的过程就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因为活着本身就不失是一种富有。所以暂且放下彼岸的死亡,放下石至山顶又滚落而下的绝望。然而这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心态,因为死亡距我们太过遥远。而对于那些垂垂老者,他们的思绪被死亡所牵,一点点颓败之景便能使他们伤情,更何况是内心丰富而神经敏感的文人呢。

志士悲秋,同为悲,也有所不同,有大悲,有小悲。大悲源于意象之大,营造一种大境界,大气象,以状诗人情怀之大。试以杜甫诗为例,常有天地、山川、江河、乾坤,万里、百年之类的意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地上的波浪兼天而涌,天上的风云接地而阴,天地相接,云水相连,何等大的境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间跨度之大,空间跨度之长,一个万里,一个百年,何等大的气象!在沉郁之下蕴育着深沉,包含着厚重,像天地一样宽广,像山川江河一样壮丽,像万里百年一样宏阔,他的笔下能写出天地江河,他的心中就能装得下天地江河,他的胸怀亦如天地江河般雄伟广阔,所以能装得下黎民百姓,盛得下天下苍生!

亦悲秋,亦伤春,古人强烈的时令感,细腻的内心,以感伤身世,感怀生命。盯着一株小草,能因它的顽强而热泪盈眶;看到一片枯叶,能因为它的凋落油然生出惋惜哀怜;眺望山巅,便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飘然……希望我们也能以一颗善于感怀的心灵去感受大自然的律动!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