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生命的格局与表达——读临清袁清秋老师的散文

  • 顺其自然
楼主回复
  • 阅读:1377
  • 回复:0
  • 发表于:2015/3/15 13:25:10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生命的格局与表达

                  ——读袁清秋老师的散文

    临清“艺文书店”的孙老师送给我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运河飞歌散文选》后,带回家,便总体上翻阅了一番。这是一本临清市7位作者的散文集。由于事情比较多,今天只能对文集第一位作家袁清秋老师的散文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由于和袁老师从未谋面, 也不了解她的任何情况,只能直接进入作者的生命体——散文文本。

反复读了袁老师的散文,我竟然找不到认知的角度,因为袁老师的散文内容丰赡,既有对故乡的《亲近与排斥》,又有万斛豪情写“凉月”的篇章;既有抵达女性内在生命的体验,又有对《人性的至弱与至美》的表述,优美自然风光的表达;既有对人性弱点入木三分的鞑伐,又有面对夕阳、桐花深幽感情的抒发。读完并思考袁老师的十几篇散文后,我的大脑中突然跳出的词汇是“浩瀚”一词。浩瀚是一种对人间万景的容纳;是思想博大、情感丰盈、想象奇特的生命展现;是瞩目天宇、遥想悠远的大者姿态;是根扎脚下、心鹜八极,是波撼岳阳、大漠孤烟;是浸漫于“呼伦贝尔”,纵马在“拉布大林”的豪迈。

读厌了卿卿我我的小女人散文,读烦了甜腻的花花草草,只有袁老师这种具有真情、挚情,深含大德、容纳正气的文章,才能荡起真正生命的涟漪,才能感受到一点女性的大美和阳刚。最近读邢台著名散文家蔚克冰发表在《邢台日报.百泉》上《审视我的“草根”写作》一文,我留言到:读了你的文章我进一步洞识了你作为一个真正散文家的生命情怀,那就是作家的社会责任使命担当,那种对底层人生命境遇的关怀,对他们艰难生活、卑微生命的关怀。你自由的心灵里怀着的是一颗大心,这颗心是对人的真诚,对艺术的真诚。纵观托尔斯泰、莫言、路遥等著名作家,他们都有一颗真挚的对人的生命关怀,他们的情感是和千千万万的底层人的感情是相通的。一个作家没有自己的使命责任,没有对生命特别是底层人生的体悟,对他们的大关怀,是走不进真正艺术的殿堂的,他们的文字只能是浅薄的杂耍而已。为你喝彩,你带着这样的情怀,你的艺术创作必然换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我想把这句话同样送给袁老师。因为优秀作家其思想情感都是相通的。

袁老师的散文,之所以有其大气质朴浩瀚的特点,这使和她的生命格局相关的。我们说,有什么样的生命格局,就有什么样的文字表达,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言“有第一等的襟抱,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的真诗”。对于袁老师散文内容的丰富,前面已经涉及,下面从批判的锋芒,底层的情怀,新颖的表达来谈谈其特点。

知识分子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解构是一种历史使命。不过由于知识分子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批判的方式也不同而已。社会学者的批判往往以事实为依据,通过理论逻辑的推导直接指出社会的弊端,提出自己改进的意见;作家往往通过形象化的表达、人物的塑造、情景的描绘对社会问题给以反映,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感悟,以间接的形式通过批判达到建构新的社会图景的目的。袁老师的散文批判的锋芒表现在对人物行为的叙述描绘上,特别是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揭示来达到批判目的的,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造人性净化的期待。《亲近与排斥》这篇散文,表现的是对于出身、成长的故乡“亲近”、依恋、热爱、难以割舍而又“排斥”、疏离、甚至“决绝”的复杂情感。她之所以有这种复杂的感情,因为“有一种脉络在向着黄土地扩展延伸。我身上的蓝血管里流着的是她的血,嵌入骨髓的也是她深处的根基与精气,难以割舍也无法割舍而不能割舍 。这种精湛深刻的表达,充分说明了她对故乡无比“亲近”的感情。而接下来更多的是对故乡生活的批判,“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家的自留地丢了几棵瓜秧,却要站在房顶上去讨回,那无耻的存骂响彻整个天空,钻入了家家户户大人小孩的耳膜;我不明白为什么邻里之间为了一些鞋头脚面芝麻绿豆的事情而大打出手,且还搬来了近支的兄弟们进行群殴械斗,直到双方都头破血流臂断腿折;我还不明白为什么村里的小蝶和大壮,这对年轻人晚上去白杨林里约会,被人撞见结果弄得满村风雨后,而双双喝了农药;我更不明白为什么农人的善良勤快朴实淳厚,却要和愚昧无知艰辛贫困相依共存,这里究竟离文明先进和谐富裕还有多长的距离,这里的落后闭塞禁锢野蛮何时才能剔除荡尽? ”等等,直面农村人卑琐、自私、愚昧、狭隘,直接批判农村人的知足、守旧,“像牲畜一般”地不思进取。当然作者在这种批判中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新期待。如果《亲近与排斥》是依恋和排斥重叠交织情感的话,那么,《蛇与小人》则是对人性恶的单纯批判了。从这里我读出了鲁迅般的深刻和犀利,但袁老师的更直接、更斩截。“小人是无德、无行、无耻的。他们谈不上人品、人格、人道”,可谓充满对蛇一样小人的憎恨。作者在对小人人性的批判中,似乎对“妇人之心”的批判更犀利、更锋芒毕露,更直指要害。“妇人之心,胜过蛇蝎:蛇蝎之毒,乃人间之最。女人攻击女人最有瘾,同性之间永远是仇敌异性引不起她这么大的嫉恨,从心态上说,也妨碍不了她什么,更激不起她妒性的火苗和燃烧的欲望,只有女人与女人才是你死我活的根源 ”。虽然,这种说法似乎有些偏激,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汹涌着的正义和正气。

伟大的作家都总是和底层的人站在一起的,都是和小人物同呼吸、共患难的,没有对底层人的关注、同情,就没有伟大的杜甫、白居易,就没有流传于世界的《悲惨世界》《复活》《平凡的世界》《蛙》等世界级名著的产生。读袁老师的散文,我深深感到她的民间立场,她对小人物、底层人的关注和同情。正因为如此,才感受到她散文所具有的深刻悠远的思想内涵。《旅痕》是我所读的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篇章,她写了女人少女、为人母、中年以后、讨人嫌等几个阶段的“怕,她对女性的每一生命阶段,不是进行外在形象的赞美,内心美的挖掘,也没有对他们的劳作生命境遇进行细致的介绍刻画,而把重点放在她们的“怕”上。她是这样写少女时代之怕的:“怕同龄男孩是少女怀春的羞涩和懵懂,是那种既怕望见又向往遇到的一中甜蜜又恐慌的心情;怕成年男人,是一种心理正当的提防本能,这种本能会促使自己拼命地保护好自己的纯洁,自己的贞操,好在以后的岁月中,洁净挺拔地做人。”等,其心理的刻画可谓入微、入神。如果作者写少女的怕,还带有普遍的性质,那么在写到为人母、中年以后的怕时,我们就可以看出她的民间立场。“怕单位的精简,怕单位的倒闭,怕居住地的拆迁,怕楼房的涨价,怕父母的住院,怕孩子的升学,怕社会中的婚丧嫁娶、搬迁升职,怕人际中的无聊应酬、你来我往”。“她怕自己冬是冬夏是夏两极分化越来越清的身体受到病魔的侵袭,怕父母的葬礼提前来临,怕兄弟姐妹中有人会遭到坎坷和不测,怕孩子上完大学后面临社会就业时的麻烦和曲折,甚至怕楼下的噪音、马桶的堵塞、灯泡的坏掉、灰尘的堆积、大米的生虫、突然的断电以及电脑文件的丢失和书籍有了霉味等等”。这些怕,富人遇不到,“高官”不会有,而只有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才有这样的艰困,才有这样的烦恼,才有这样的辛苦,才有遇到生活中的这些无助、恐惧。这种怕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怕,是生活在所谓的底层——平民百姓的怕。而当这种怕排除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的社会真正富足的时候,是社会最公平和谐的时候。如果说作者在这里通过“女人的四季”的“怕”这一新颖的角度,表达了对生活在底层千千万万妇女的同情,那么《皆因乏味而起》中对所谓“淫妇”潘金莲的态度,则看出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其实潘金莲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只不过是一个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而出轨的女人。用不着千夫所指,万人公愤。她是男性化社会不平等背景下所塑造的一个妖孽,一只毒蜘蛛,一朵樱树花。在作者对故事的的叙述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对人生独到的感悟,对潘金莲作为一个弱者生命境遇的同情,她写出了像潘金莲、爱玛这些人人生的无奈和对她们行为的理解。作者的分析,不关注“道德”,而关注的是人性,因此客观而深刻,更具宽阔的人文底色。请看《皆因乏味而起》的开头“ 乏味,是一把软刀子,能慢慢地把人耗尽榨干,让人窒息,让人垂危,甚至把人活活地折磨死。它是一点点地割你的肉,吮你的血,最后再要你的命。其实被囿于现实生活的人,受种种限制的人,哪个心里没有成千上万匹野马在奔腾?谁不渴望跳出?谁不渴望逃离?可又有谁能摆脱?又有谁能如愿?到头来,还不都是被红粉世界磨得没有了锐气,没有了傲骨?只得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碌碌终生者多,锋芒杰出者稀。”这种精湛的形象化议论,既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性把握的深度,也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可谓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地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下面是对潘金莲情况的叙述:“开始的时候,潘金莲和武大郎过得也算安宁平静,虽然不恩爱,但也没有争吵,是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毛驴山上走的无奈的认命的一种日子。其实就算武大郎找个老太婆,他也该赶快地找个庙门好好地烧香去,难为如花似玉的潘金莲同他煎熬了那么多天。天天面对着这样一个三寸钉枯树皮,潘金莲难道不反感吗?不恶心吗?”“武松的出现,让潘金莲心花怒放,暗自狂喜。这里是人之常情,年龄悬殊不大,外貌又相配,男欢女爱自然而然。”“武大郎当初也真敢娶潘金莲,猪八戒背套子,要人没人,要货没货,物质和精神都给不了潘金莲,潘金莲能不红杏出墙吗?”“倘若潘金莲的丈夫是武松的话,周围的那些人还敢有非分之想吗?就算是西门庆,他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外貌和武功是否能超过武松。那么潘金莲又该是怎样的幸福呢?恐怕武松赶着她去和别人约会,她都会打提溜吧。傻女人才守着千里马不要,而去找骡子或草驴。”这种分析可谓独出机杼,客观实在,没有道德的关照,没有所谓清规戒律的束缚,而是从人性的角度,从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情感追求的角度来表述,充分展示了作者对一个柔弱美艳而追求幸福的底层女人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作者博大强劲的生命情怀也展露无遗。

   读完袁老师的几篇散文,有不少篇什让我惊异,惊异她构思的独特,表达的新颖。我们说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在文学欣赏上,文本的陌生感,是引诱读者探寻、进入的利器,而陌生感不仅仅指言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更重要的是生活内容表达上的新颖别致、独出心裁。刚才提到的《旅痕》,她没有重点写一般作家常写的“女人四季”体态、心里上的变化,而是从一个“怕”字切入,来展示女人生命历程的变化过程。这当然来自她对身边底层女子的观察,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生活的体验,但她构思的独特、新颖是这篇文章成功的原因。另一篇是《书中自有美男子》,我们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字面上看,这无疑是从男性视角着眼的,而这里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并且写的妙趣横生,繁花四溅。请看:“ 歌唱界的屠洪刚,阳刚十足,率性坚毅,声音高亢奔放,激情澎湃;有气吞山河之势,力撼天地之威。演艺圈的丁海峰,厚道淳朴又盛气凌人,粗狂挺拔的外型却不失细腻温和。”“与每一本书交谈,身心得到一次沐浴和洗礼,一种无与言说的快乐和幸福蔓延而至。为此,总感觉这本书像一个白面长身、温文尔雅的美男,在陪伴着我轻歌曼舞,喝茶聊天;那本书则像一个英武干练,博学多识的美男,在陪伴着我击剑练拳,饮酒畅谈;而那本陈旧久远的古诗词呢,更像一个成熟沉稳,卓尔不群的老美男,一直在枕边陪着我窃窃私语,缠缠绵绵,与我一起入梦,一起惺忪。这些不同的美男就是我一生也抛不下的情人们,正是因为它们,我才有了心灵的专注与生存的纯洁,也正是它们,我才有了坚持下去,努力下去的信心和理念。”她首先介绍刚毅的、厚道的,粗狂挺拔、细腻温和的美男们,然后把书喻为各种美男,和她聊天,和她曼舞轻歌,拌她击剑练拳等等,这样的“美男”哪个女人不喜欢。从这里我们不仅读出她新奇的创造,也读出了作者丰富而蕴藉的内心世界。

评价一个著名作家的作品,实在感到有些忐忑,有些不安,自己生涩的笔锋似乎很难表达出袁老师散文的博大厚重,以及她从文字中展现出的横溢才华,更不用说自己的格局促狭难以和袁老师的格局相对应了。这些文字权当初次阅读时一点粗浅的感悟吧。

(河北临西第二中学    陈宝贵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