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三合村的故事

  • 临西县食品协会
楼主回复
  • 阅读:1050
  • 回复:0
  • 发表于:2015/1/12 20:50:31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地处山东、河南、江苏三省的交界处,有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山村。
       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所以叫“三合村”。这三个村的村名都由居民姓氏而  定。属山东管辖的叫张庄,属河南管辖的叫王庄,属江苏管辖的叫李庄。三村的区划标识也很明显,就是以张嫂、王嫂、李嫂三家墙头为界。“三合村”虽小,但故事可不少。
      张、王、李三个嫂子年龄都差不多,都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结的婚, 当年年轻力壮,家里的活、地里的活都是一把好手。大进年代,都参加了  各村成立的“花木兰”队,挖渠深翻都当过标兵,插过红旗。后来,三个嫂  嫂看破了红尘,都学会了不出力的“大干”。腊月二十九搞深翻,口号是:  “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走”,“白天跟着太阳走,夜里随着月亮转”,“让高山  低头,让河水让路”。山东的嫂嫂累垮了,但垮了也要“大干”,夜里打着灯  笼上了“战场”。她把灯笼往树权上一挂,蹲在地上睡着,一觉睡到大天  亮。第二天上了光荣榜,这事很快传到了王嫂李嫂耳朵里,于是也仿照张嫂  的做法上了“战场”。结果三个嫂嫂都成了“花木兰”队的“大红人”。三个  嫂嫂总结经验了:“干不干按天算”,“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光打没眼的。”  暗地里盘算,背后唠叨……
        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三个嫂嫂学得更“会”了。张嫂、王嫂,怀孕  五六个月了,穿着大到膝盖的褂子,挺着个肚子下地挣工分。“工分工分社员  的命根”,不挣工分可不行。这时期工分并不值钱,干一天也挣不了个胡萝卜  钱,她们下地主要为了寻个菜什么的。麦秋季节捋个麦头,掰个棒子,掐个  谷头,往大褂子里一塞,不露山不露水地挺着个大肚子回家了。队长看像什  么似的,也不好意思去翻,怕翻了脸不好收场。但她们对干部也很有意见,  说什么“干部穿蓝的,贪污社员的;社员穿黑的,多捞多得的。”她们下地干  活,带着针头线脑,干的时间没有休息的时间长,休息时不是纳袜底,就是  纳鞋底。干地里活像害命,做针线就卖命。李嫂看张嫂王嫂挺着肚子,偷点东西方便,自己没怀孕也在腰上缠个小褥子挺起了大肚子,她们说:“十个社员九个贼,谁要不偷饿着谁。”
       文化大革命来到了,对三合村来讲,总算没那么回事,也成了针扎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当上海刮起12级台风时,有个造反组织窜到“三合村”的李庄,说李庄的村支书当了多年,肯定是走资派,需要冲击冲击。李庄的群众专政组织,实际是“保皇派”,出面顶T——T,暗地里叫老支书逃到了山东的张庄,让群众专政组织保护起来。文革的结束,喜坏了广大群众,却给河北王庄的王来财带来了“灾难”。王来财开了个小卖部,“三合村,,的居民用的油、盐、酱、醋等日用品都在这个小卖部里购买,因交通不’便谁还赶集进城买东西,从此这个小卖部红红火火。文革期间听说城里乡里的走资派、四类分子游街戴高帽,他想这买卖好做,一有定价,二没有专门厂家生产,于是请了一帮能工巧匠夜以继日地做成了一大批高帽。高帽刚做成,文革结束了,但他心里有底,文隔三五年来一次,于是将高帽由货架撤到了仓库以备将来。可是一等不来二等不来,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说文革是一场内乱,王来财才凉了半截。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合村’’实行了联产承包。当年的“花木兰”都变成了“穆桂英”,现在真的要‘‘挂帅’’了,带儿女真的实打实干了。经过几年的拼搏,经济上翻了身,真的“鸟枪换炮了”。原先的老平房,已变成了小洋楼。原先的界墙变成了楼宇问的通天桥。现在的三个嫂子由“穆桂英”变成了“佘太君”。虽然两鬓挂霜了,但精神还是那样旺盛,谈起过日子津津有味,好了还巴望着更好。就是这个,三家的楼紧靠着,而右山坡道旁鳞次栉比的花卉、瓜果、蔬菜大棚也是紧邻,她们隔三差五地今天不找张嫂就是找王嫂啦呱一阵的,或通个电话啦呱啦呱。有一次张嫂骄傲地说:“俺家培养的富贵花,今年马上出圃了,七月份送北京。”王嫂接过话茬说:“俺家的错季大鸭梨也送北京奥运会。’’李嫂饶有风趣地揭短说:“你们怎么不说说穿着大褂子,挺着大肚……,’话还没说完被张嫂顶了回去:“真是破帽子、旧酒罐——透风撒气。过去那些奇事、怪事、丑事别再提了,如果让孙男嫡女知道了,咱老脸往哪里搁!’’说着三个老太婆笑得前仰后合,笑得那样开心,笑得那样得意。
(王日琴)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