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洞居娃"被谁害得无家可归.....

  • qqid6079695
楼主回复
  • 阅读:665
  • 回复:0
  • 发表于:2014/5/16 8:56:51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如果不能帮到他,又何必去惊动他

    杨耕身

    5月8日,网上热传的沈阳北站“洞居人”曾居住的墙壁洞穴被有关部门封死。近日,有媒体报道,沈阳北站一处墙洞内住着3个男孩,那窟窿是沈阳北站建成时留下的,离地面约2米,洞口宽2米,高不过半米,向墙壁内平行延伸2米。爬上洞口,人只能匍匐,里边是暖气的排风口。这些流浪的孩子,就跟许多居民区里的流浪猫一样,在墙上的排风口里取暖、栖身。不久前,随着这几个男孩的照片出现在报纸的版面上,洞口处便被加上了金属护栏,孩子们也不知去向。

    是啊,这些年仅10来岁的孩子们,他们都去哪了,又能去哪呢?我不知道这些“穴居”的流浪孩子,会如何看待沈阳北站那个洞穴被封的事件,是不是真像公众想象的那样悲惨。我甚至想,对于他们来说,这也许就是他们必须习惯的命运的一部分:当他们选择了流浪,就注定只能走在流浪的路上。那么洞穴被封后怎么办?一个毫无疑问的答案无外乎是,要去找到下一个可以容身的洞穴。“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世界足够大,他们应当不难找到那一方天地,这或许是一个聊可安慰的基本事实。

    是的,当我试图这样去想象这群流浪孩子的去向,以及他们的生存之时,的确将他们与这个社会、家庭乃至国家的责任割裂开了。总是在遇到类似的情形时,那种来自流浪儿身体之外的责任的确是我们一再强调的东西。理想的情形,当然如此。问题在于,当我们重新看待沈阳北站流浪儿事件之时,我没有感知到这种理想中的责任承担。沈阳北站方面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封堵住那个墙壁洞穴,则是我们惟一能感知的来自流浪儿之外的生硬与漠然。除此之外,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孩子今夜将在何处存身这样的问题,连他们的去向也没人愿意去了解。

    在沈阳北站“洞居人”事件中,似乎也不会有人再次对媒体的报道提出质疑。而在北京此前有关热力井“洞穴人”事件中,媒体报道导致热力井被封“洞穴人”“无家可归”的事实,曾招致人们的热烈指责与争议。我自然也不会认为,媒体报道有何过错。在试图掀开这个社会华美袍子一角,让人们看到社会面之下更真实也更辛酸的生存方面,媒体总是功莫大焉的。但这只是一方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媒体所能做的,当然不应仅此于此。在动员社会、启发政府职能方面,媒体可以做的更多,也可以做得更好。与此同时,媒体至少不应当让它的被报道对象从它的视野里面走失。

    这是北京洞穴人事件与沈阳事件根本的不同之处。在北京事件中,那些洞穴人始终被纳入媒体视线,他们的悲苦与无奈得到了展示,他们成为政府或社会组织的一个话题焦点,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因此得到了工作,也部分解决了存身问题。或许这就是“北京”两个字的份量所在吧。然而对于沈阳的那些孩子来说,他们显然没有获得同样的“待遇”。他们一旦被媒体报道,他们也就消失了。那个被封住的洞穴,以及每天在此处打扫的环卫工方大爷,或许能证明他们曾经存在过,但对于各种社会组织以及职能部门来说,他们根本就是不曾发生过的故事,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如果不能帮到他,又何必去惊动他?如果他们不曾成为媒体的报道对象,那么他们或许仍然可以在沈阳北站拥有那一席之地。当然尽管如此,我仍然不想指责媒体的介入与报道,因为毫无疑问的是,对于未成年人的关注与保护,政府、社会与家庭必须承担起比媒体大得多的责任。事实上,作为《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约国,如果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曾经像媒体那样曾经稍许关注过这些“洞穴儿童”的现状,他们又何至于无家可归,流浪至此?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