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吕玉兰的故事*11——回家务农

  • 顺其自然
楼主回复
  • 阅读:1314
  • 回复:0
  • 发表于:2014/2/25 19:58:27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回 家 务 农      
     1955年7月,玉兰就要从下堡寺高小毕业了,她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     建国后的农村,急需要有文化的青年参加建设,因为农村有点文化的人实在太少了,不适应农业合作化后集体劳动的形势。比如,当时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需要统计出勤和记工分,群众中没有识字的怎么办?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来统计,如果出一天工,记10个工,那么就用10个大豆粒来代表,增加多少就添几个豆粒。当时高小毕业,即读完小学6年级,就是有“文化”的人了。所以他们毕业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升学,二是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   高小毕业后,玉兰是第一个报名回家参加农业生产的“知识青年”。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时下堡寺高小,为落实党和政府号召知识青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指示精神,一是多次组织高小毕业生对党的精神进行学习,二是积极鼓励同学们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学校还组织学习当时报纸上刊登的知识青年徐建春回乡务农的模范事迹。开展“如何学习徐建春”和“高小毕业后干什么”的大讨论。徐建春是山东省掖县后吕村人,1951年高小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在党的教育和引导下,积极参与农业集体化道路,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953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给当时的“知识青年做出了榜样”。学习了徐建春的事迹后,玉兰内心也做过不少思想斗争。她对知识实在是非常渴求,到更高级的地方去读书,是她内心强烈的愿望。就是父母亲,由于看到玉兰读书优秀,也极力反对她参加农业生产,但她又想,村里读书识字的人实在太少了,这不,东留善固1000多人,1955年高小毕业的就只有两个人,想想家里的叔叔伯伯们,记工分还用豆粒,就下定了决心回家务农,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去奋斗。有了这种想法,她在各种讨论中,发言回村务农的观点最积极、最认真也最热情,老师还把她写的有关学习徐建春的文章,张贴到学校的墙壁上,让大家学习。玉兰在文章中曾经写到:“我要在阳光下晒红我的脸,炼红我的心,誓为建设新农村,争做第二个徐建春。”其决心之大,其意志坚定可见一斑。       有人说过,人生要走的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这就要求我们要好好地选择,但在选择当中,是仅仅为自己着想,还是为大多数人着想,就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平庸(yōng)或高尚。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