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苦命的舅舅——一个中国农民的生存样本

  • hbren69
楼主回复
  • 阅读:863
  • 回复:13
  • 发表于:2013/8/18 23:41:44
  • 来自:山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苦命的舅舅

    —— 一个中国农民的生存样本



     

    (一)     引子



    母亲有个心愿。6月的一天她对我说:“等你舅舅腿好了,争取带他回趟老家。” 

    但舅舅再也没机会回归故里了。

    10月25日下午4时35分,舅舅去了。我不知舅舅离开这世上那一刹那时的心情,但从母亲那里知道,回故里看看曾是他生前的强烈愿望。尽管32年前,他是为了生存逃出来的。

    记得那还是1971年的某天,父亲把我和妹妹叫到身边用郑重的语气说:四川的三舅要来投靠我们了,那里太苦了,都三十多岁的人还娶不上媳妇,饭都吃不饱┉┉

    我后来曾猜想父亲为什么要对我们说这些?也许他是在给我们打预防针,唤起我们的同情心吧。你们不要嫌弃来自穷山恶水——四川纳溪的农民舅舅——“饭桶”。其实我那时更饭桶。当年的中国实行粮食定量供应(粮票制),所以每顿饭,父母对食物都要为儿女们进行大致的分配,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回想起来,那时的家务活,洗碗大概是最容易的了,因为所有的饭碗菜盆,都会吃得不干二净。我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当年曾多次“夸”我和妹妹,你们的吃相就像祖母,每次吃饭都用舌头把饭碗和菜盆舔得如同洗过一般。

    事实上,从记事起一直到中学毕业参加工作,饥饿就如影随形,我一直都没摆脱过。在舅舅到来前,我已有过数次因饥饿晕倒在地的纪录。所以,一个穷极的农民舅舅来临,对我们的家庭意味着什么,我是有直觉的。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hbren69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8/18 23:44:45
  • 来自:山东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六)搞起“包产到户”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18个手印,偷偷摸摸搞起“包产到户”,在官修的历史上,这被称作中国改革(发动于农村)的伟大序幕。

    在官修的历史中,这是不多的能让我肯定的部分。不过,尽管如此,这个改革仅仅对我舅舅而言,却有着许多的不利。正像文革时期有一部电影猛烈批判包产到户的一个细节表现的那样,包产到户对于劳力多的家庭是有利的,而对于孤寡却非常不利,因为像种地必须的劳动资料——耕牛、犁具、晒谷场等等,一家也是备,一人也要备,这对于我舅舅来说十分困难。

    舅舅所在的农村开始实行分田到户的准确时间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后来舅舅分了一亩多地,这地分到人手上后,他一个人根本就没法种,很不走运的是,1975年,我的舅舅因为劳累过度,还患过一次急性的胸膜炎,这对他的体力构成了一次重大打击。田是不能再种了,所以我的舅舅必须寻找其他的生活出路。后来,我的父亲给他在外面找了一分土建工程的拉板车工作,这个活虽然也很苦,但毕竟不需要自己准备工具,而且是按土方计量算工钱,我们家再补贴一点,舅舅就能生活下去了。但这份工作没干三个月,土方工程就结束了,父亲不得不再去给他找类似的工作。

    我的舅舅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农民工,但他和大多数进城的农民工不同的是,最初乃至今天,背井离乡讨生活的农民工,通常都是有点闯劝年轻人。而我舅舅那时年纪已经大了,而且身体不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健壮。

    因为在城里打工,舅舅分到的田就撂荒了。后来人在村里的一位好朋友说,你不种就给我种吧。就这样,舅舅把田无尝送给了那个农村的朋友。

    包产到户的变化,迫使我舅舅离开土地后,另一个隐患又渐渐形成,由于他长时间在城里打工,那两间小屋也经常挂锁。当时的大队民兵营长对这两间房打起了念头。那时这个民兵营长的孩子都长大了,原有的住宅住不下了,需要盖新房。终于有一天,他把手伸向了我舅舅的那两间小屋。
(0)
(0)
  
  • hbren69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8/18 23:46:43
  • 来自:山东
  1. 8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十)、晚年大喜

    1991年春节,父母说要带舅舅来北京过年,那时我的住房只有18平方米,加上弟弟一家三口也要来,全家九口人挤在18平米内,这情况会有多糟糕?

    但父亲特别想让全家在北京团聚,所以还是定了下来。舅舅刚来那天很兴奋,那时除了出川,他也没出过远门,更不用说北京了。

    因为我的住房太小,当时床上、地下、沙发上都成了床,开始我安排舅舅睡在长沙发上。但两天后舅舅受不了说要回去,晚上要上厕所也不方便,一不小心就可能踩着地上的家人。

    为了留住舅舅,我就去找空房,恰好这时得知楼上有家人前几天搬走,新住户还没进来。于是我就在楼上那间空荡荡的小屋水泥地上打了个地铺,和舅舅睡到那里去了。

    大学毕业北上后,我回家的次数少了,对舅舅的情况了解得不再那么具体。这次舅舅来京我发现他很沉默。

    那18平米拥挤的几天生活,在我心里也投下了一道深深的阴影。父母将来到北京养老住哪?我连父母都安排不定,将来又如何安顿孤寡的舅舅?

    经历过80年代末的民族大悲剧后,我对自己的生活前景也看得相当黯淡, 80年代末的北京机关官本位日益强化;90年代后就更肆无忌惮了,我供事的那家报社,1993年分房居然闹出当权者与女编辑性交易丑闻,这事最终不了了之了。

    这一切都让我无法想象几年后父亲退休如何来京安度晚年。我虽生性旷达,但那几年仍备感忧虑,这也是1993年我突然得知舅舅要结婚的消息时,心中一块巨石落下的原因。

    快奔六十的舅舅居然要结婚了!这太让我意外了。

    后来父母告诉我,舅舅的对象是个刚刚死了丈夫半年多,一位年近50多的农村妇女,还带着三个女孩,大的16岁,小的刚上小学。父母还介绍说,这是女方主动提出来的,女方与舅舅的生产小队邻村,以前就认识远近闻名忠厚有加的舅舅,所以她想找个可靠的人帮她度过难关。虽然女方家庭负担过重,但舅舅这把年纪已经别无选择,我父母还是赞成了。 

    舅舅竟然成家了,但那日子过得有多难也是可以想象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为舅舅高兴。那时我和弟弟在经济上多少可以接济一下舅舅。他们虽是贫贱夫妻,也毕竟相互可以扶持,过上温暖的家庭生活了。
(0)
(0)
  
  • hbren69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8/18 23:47:27
  • 来自:山东
  1. 9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十一)、小镇的生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1992年夏天,我回了一趟家。舅舅事前知道我回来的准确时间,我到家第二天中午,他就从十几里外的乡镇企业翻山越岭徒步来看我。第二天又徒步回去上班了,他说不回去不行,因为要来看我,就得找别人顶替看大门,他过意不去。

    三年后的1995年夏,我带小女去九华、庐山旅游,又回了趟家。那时舅舅已经无事可做了,朱村的乡办企业像预料的那样再也无法维持倒闭。舅舅从此没有分文收入。这时他已经成家两年,父母此前曾花了6000多元,在舅妈原有旧房基础上翻修并扩建出一间。

    舅舅的新家安置在一个叫顺安的小镇上,离父母住处较近,徒步半小时就能到。为了解舅舅的生活我去舅舅家看了看,也认识了舅妈和她的三个孩子。在农村的女性中,舅妈属于那种很能说也很能干,有主见也比较厉害的那种,老实巴交的舅舅在她面前没有一点 “话语权”。不过父母评价说,你舅妈嘴巴厉害,但对你舅舅看来还不错。

    舅舅自从离开土地后,分到他头上的那一亩三分地一直被无偿地让村友种着。后来电力部门为架高压电线铁塔,在这块地上打一个很大的水泥桩,为此补偿了2000元占地费,结果那个村友悄悄地把钱收了并没转交给我舅舅。舅舅结婚后,舅妈知道了这件事,把舅舅好训一通。但舅舅死活不好意思去要这钱,舅妈就自己去要了,后来真要了回来。

    听父母介绍的这些情况使我略为宽心,但他们一家生计太难我却一目了然。后来母亲对我和弟弟说,你们兄弟定期定额给舅舅一些资助吧。

    1996年,父亲也退休了,同年父母北上定居。他们这代人为了“共产主义”折腾了一辈子,下场还不算最惨,俩人的退休金加在一起每月还有1300元,还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定期资助舅舅。舅舅搬到小镇后没什么事可做,他的日常生活通常是一大早和舅妈出去,到批发市场采购些鱼虾类的水鲜,然后回到小镇的早市上做小买卖,运气好每天能挣个十几元钱。早市过后,舅舅回到家除了家中杂事,就再无其他事情了。

    父母来京定居后,舅舅的情况只能靠打电话来了解了。

    2002年夏天,我的父母为了感谢舅妈对舅舅的照顾,让舅舅和舅妈来京住了一段时间、舅妈也是从未出过远门的人。那次见到舅舅,我觉得他的精神状态似乎比过去好了一些。谁知不过才一年多,病魔就悄悄袭来了。 
(0)
(0)
  
  • 一人世界
  • 发表于:2013/8/20 21:35:32
  • 来自:河北
  1. 1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

中国很多人都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不是新闻联播中说的那样美好。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