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邢台的明珠,大运河畔的临西

  • 烟染╰ 素人颜
楼主回复
  • 阅读:5758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1/8 21:51:50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河北省邢台市的东南部,有着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县域,它由1964年,析山东省临清县卫运河西岸的城关区与尖冢、下堡寺、老官寨、童村、吕寨五个大区而建,占1956年吞并清平县之前的老临清县土地的三分之二,因地处金代之后的临清河西,故名临西县,它也是我的家乡,一个与不同朝代的古运河打了千年交道的地方,同时也是一块儿没有被开发过的处女地。




翻开中国大运河沿线古城的名单,不难发现临清这个地名有着太多的故事,但是提起它,大家都只晓得山东聊城的临清市,却不知河北邢台还有一个临西县。

 

我县境内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清渊县与榆阳国,今临西镇西部的西马鸣堂村仍然保存着榆阳古城遗址(邢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我县境内的古运河变迁最早也可追溯到曹魏时期的白沟故道,它由馆陶县北部流经我县西部摇鞍镇乡,擦临西镇西部,由下堡寺镇东部的村庄出境入清河县境内,今考古表明曹魏白沟故道临西段淤积在我县西部乡镇地下5米处左右,在这条故道边有太多的原始部落遗址、唐宋古墓和古寺、古村落遗址,同时在附近还有元代以后的许多名人古墓。

后赵年间,清渊县改称临清县,设治于临西县城南仓上村东的卧牛坑处,因居于汉屯氏别河故道东,故称水东临清,北魏年间又于汉屯氏别河故道西建临清城,故称水西临清,水西临清城遗址面积非常大,它相当于明清平遥古城占地面积的两倍,临清县设立后,清渊县与临清县曾分分合合,但临清县的古治所一直在我县境内的仓上村。

 



水西临清古城遗址巧妙的利用了汉屯氏别河故道的一段作为护城河,隋代所开的大运河永济渠古河道,流经我县东、西尖冢村间,过尖冢镇辖区的乔屯、南蔡辛庄、龙潭、何寺、郝庄、王庙等村庄,从我县城南的水西临清古城遗址西城门外而过,从而往东北方向的龙旺村流去;在古城遗址上有唐代年间所设的官仓遗址,它是唐王朝的正仓,唐代曾将古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级,时水西临清古城为望县,是贝州级别最大的古县;另外,在水西临清古城遗址内还发现了北魏-宋代的古县衙,北城墙北城门,宋代官窑,唐代钟鼓楼,文庙,净域寺等重要遗址,还有一颗元代的仓集镇古槐,遗存资源非常丰富;由于仓上老村(古仓集镇)居民基本已搬迁至县城南部另建仓上新村,原老村(古仓集镇)一带便成了农田空了下来,在这块水西临清古城遗址上出土有远古时期的石斧和蚌器,唐代的瓷器、黄釉笔舔、烛台,好几处唐宋临清官方古墓葬群等等,遗存非常丰富。说起水西临清古城,它是北宋名将王彦超的故乡,更有罗弘信、范延光、高兴周在此封为临清王,古城遗址内的净域寺也曾因唐代的法藏禅师担任住持从而盛极一时,净域寺一直到晚清才走向衰败,最终毁于民国,寺庙仅存的两口大钟被拖走造了手榴弹,近年来,在惟俊禅师的操持下,净域寺才又得以重现昔日庄严神圣之景象;水西临清古城有着太多的人文故事,如京剧《李七长亭》中的宋代临清,还有当地流传的净域寺各种传说,电影《刺客聂隐娘》中提到的贝州临清便也是说的此地;水西临清古城遗址对于研究唐宋年间的漕运文化有着非常珍贵的作用;

 



金天会五年,因水患、兵患,水西临清城被废,遂迁城至曹仁镇,也就是今天山东聊城的临清市旧县村一带。

 


说起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古河道,它贯穿我县中部尖冢镇、临西镇、吕寨镇的一些村庄,由我县吕寨镇郑楼村出境,擦威县太阳庙村流入清河县境内,在这条故道上,有一条鲧堤,贯穿我县中部;在这条永济渠古河道沿线上还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吕寨镇石佛寺,寺庙旧址内仍保存着两通明清时期重修石佛寺的古碑文,其中一通古碑文上还有明代时任临清州官的署名,在我县非遗临西乱弹中还保留着一出《大闹石佛寺》的剧目,当地也流传着《石佛寺铡和尚》的传说故事;同时在吕寨镇吕寨村内的娘娘庙遗址附近还有一颗明代的龙腾古槐,树冠和枝干非常的粗壮;




在隋唐大运河古河道沿岸,位于我县尖冢镇的龙潭村内还有一处龙潭寺遗址,它是中华武术潭腿(临清潭腿)的发源地,潭腿由昆仑大师而创建,古寺在黑龙潭中,故名龙潭寺,潭腿也是得名于此;龙潭寺始建于初唐,历经五代、宋金元明,至清代而损毁,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仅存的两间庙宇也被拆除,拆庙后水位下降,直至干涸,今龙潭寺的遗址上出土有唐宋砖瓦,明清习练潭腿所用的石墩,清代观音像等许多文物;龙潭寺遗址现为邢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样,在龙潭村附近的张堤村还有一种临西非遗武术叫做洪拳,这恰恰也体现了临西人的尚武精神。

 





因为北宋的灭亡,黄河的淤积,至元代时期,郭守敬将大运河裁弯取直,从此不再绕道洛阳,由北京直接通往杭州,大运河在临西境内便开始改走了今卫运河的位置,它由我县尖冢镇的西尖冢村东边入境,流经尖冢镇和大刘庄乡、河西镇、东枣元乡四个乡镇靠近卫运河的一些街区和村庄,从而北入清河县的油坊镇、渡口驿乡境内。说起我县的尖冢镇,它最初是唐代析临清古县南部所建永济县的白水乡治所,因赵国在此地所设烽火台,在明代移民时已经破败,形似土冢,因此故名尖冢,它是明清临清运河钞关的一所分关所在地,收取一切途径馆陶的船只的货税,拥有一处繁忙的尖冢大码头;今卫运河的考古表明,尖冢的漕运当兴于金元,盛于明清;


历经民国,直至建国初,我县东部依旧依靠卫运河与天津等地进行着贸易往来,由于1959年卫运河上游建岳城水库,以及沿河两岸工农业用水激增等原因,漕运也转为季节性运输,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上游来水再不能满足通航的需要,因此漕运船只均已告停;至今尖冢镇的东、西尖冢村除了部分小街道变窄之外,主干道与大部分街道的格局走向与过去均无区别,在尖冢镇辖区的初圈村还至今流传着河神爷劫皇粮的民间传说故事。







沿着卫运河继续北上,进入我县大刘庄乡的大营村,这里在过去是沿卫运河的大渡口之一,也是一处卫运河上的险要地点;大营村在过去就处在卫运河河道的一个重要的拐弯处,至今大营村内的碧霞元君庙遗址上还矗立着一通明代临清卫指挥使王承恩等人所立的古碑文;




明代临清州城跨卫运河围城,围住我县东部的河西镇辖区大部街区、村庄,在今河西镇东部的街区范围内有靖西门、雁西门、绥远门等多处河西古城门旧址,以及五龙宫等商会旧址;在70年代为了卫运河的治理,拆除了卫运河西岸的大片街巷,而没有被拆除的街巷和一些城门、商会遗址都保留在了今河西镇东半部的街区内;在河西镇东部的大堤上,有一个弯形的走向,那就是历史上的南湾子码头大堤,在经历了卫运河的裁弯取直,部分靠运河的街巷拆除,以及改道迁堤的过程中,它的弯子底儿依然保留着过去的走向,附近曾有清代古临清十景的卫浒烟柳,靖西门(明清临清州大西门)和将军庙的旧址就在它的西边不远处;同样在镇上的上乘雅居小区附近,也曾有一处古景,那就是清代古临清十景的土山晚眺,那里曾有一座土山,山上有一处大士阁,与东北岸的舍利宝塔隔河相望;另外,在河西镇东的堤内还有着大片的明清临清州城的重要漕运古遗址,可以说河西镇一带是明清临清州城漕运商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从河西镇离开,让我们沿着卫运河继续北上,进入我县的东枣元乡,你会发现在河堤上换个视角看舍利宝塔,又是一种不同的感受;在枣元村东有一处丁家码头,它的规模虽然没有尖冢古镇的大码头那么大,也没有那么繁忙,但也是一处明清时期今东枣元乡一带很繁华的古村码头,在这个古村里曾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宝泉寺,寺中有一口宝泉古井,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薛仁贵东征路过宝泉井饮水的传说故事,在1968年,宝泉寺最后仅存的大殿被拆除,宝泉井也被掩埋。




在枣元村北边的八里圈村东,过去也是一处卫运河上的大渡口,村内保留着一座始建于明代,历经清代几次增修的八里圈清真古寺,它对于研究明清冀南鲁西卫运河沿岸的古建筑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八里圈村继续北行,来到一个名叫陈窑的村庄,它得名于明代陈姓始祖陈清于此地开设陈家窑烧制贡砖,用于北京皇城、皇陵、皇宫的修缮;在陈窑古遗址群内曾发现有20处左右的古窑址,出土有明嘉靖、清天启、光绪时期的城砖二百块,是一处保存非常完好的明清时期卫运河沿岸的古窑址群。





除了这些,在我县还有清代刘墉题笔开天古教的明清洪官营清真寺;始建于唐代,由元朝兵马大元帅路通扩建的净土寺遗址;始建于明代的殷庄清真寺;以藏经而闻名的老官寨园觉寺遗址;何寺村的功德寺遗址;由清代内务府员外郎、景德镇督陶官唐英所书并烧制瓷匾而著称的黎博寨观音寺遗址(古代乡间一处大庙会);原是山东临清天主教总教会的吕寨镇小芦天主教堂;明代由浙江绍兴迁来的殷庄陈姓锦衣卫的古民居;始建于唐代的卫罗寺遗址等等,同时还存活着许多元明两代的古树,拥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它们均见证了临清古县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邢台临西县这块千年古运河岸边土壤的兴衰变迁和人文积淀。





可以说,今河北临西县的历史就是古临清的历史,它是邢台东部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千年古运河文化的一种变迁史和传承。




钟岩,临西县历史文社小编,临西县优秀文化志愿者,临西县龙潭寺潭腿协会会员。

 

文:钟岩

图片提供:临西县文广新体局

地图提供:临西县摇鞍镇朱平步

参考资料:杨遵义临西今古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