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运河润泽临西城百年贡砖筑文明

  • 爱你太久i
楼主回复
  • 阅读:4763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1/5 0:18:29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临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市东南端,卫运河中游左岸,西望太行,东瞻岱岳,地处冀鲁平原腹地,是两省三市七县交界之地。历史上,隋唐大运河和卫运河均流经临西,造就了临西独特而辉煌的运河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总策划 淮安市委宣传部

■主 办 淮安市委外宣办 市政协文史委

市里运河办 市旅游局

淮安报业传媒集团

■采访团 何剑峰 姜晴 伍树燕

特别鸣谢牛城晚报、中共清河县委宣传部、中共临西县委宣传部对本次采访活动的大力支持

八里圈清真寺 折射百年兴旺

在临西,有三大清真古寺——八里圈清真寺、洪官营清真寺和殷庄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有着580多年历史的八里圈清真寺。

从大运河堤坝下来,沿着不知名的村路一连拐了七个弯,穿过一大片丰收在望的玉米地,采访团来到了位于八里圈村中的八里圈清真寺。

据同行的临西县文广局局长王泉介绍,八里圈清真寺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是邢台市较古老且保护完整的古寺,也是冀东、鲁西一带著名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建筑南北、东西各长57.5米,面积为3305平方米。主建筑西大殿面积约为360余平方米,四周建有南北讲堂及对厅、沐浴室共计21间,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2008年,该寺被河北省政府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访团到达时是上午,院内参天古树和宏伟大殿静静伫立,仿佛在回忆着历史的喧嚣。后殿边上,几口落地大锅散发着浓烈的羊油味儿。据王泉介绍,过古尔邦节时,十里八村的回民都会聚集在这里,宰羊庆祝,场面盛大。

沿着寺内道路环顾一周,让人震撼的是清真寺精致的殿顶。连绵的屋檐上,精美的砖雕堪称是艺术品,虽然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却仍旧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花一物的灵动。

清真寺顶之所以精美繁复,和在不同时期建造有关。据临西县文广局保存的史料记载,前殿始建于明代初年,为抬梁式木结构,其间,木质雕花精美、色泽艳丽。清道光年间,清真寺增建抱厦,古棚飞檐四出,上有盘龙卧兽。清代末年增建后大殿,后殿与拱窑式殿中间有隔墙,隔墙中间有三个凯旋式拱形大门,拱窑式殿顶用木料叠成方形突起,是全殿最高处,顶端距地面23米,从远看呈四角亭形,亭角相对飞檐耸立,犹为壮观。

在与清真寺的阿訇通过电话后,一位名叫郑友光的老人为我们打开了正殿大门。进入其中,郑老师傅领着我们观看镶在墙体里的五块功德碑文。碑文上,密密麻麻的刻字记载着历史上曾为增建、修缮清真寺出资的善人善举,最早的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两百多年过去了,石碑上的简易勾花和字迹线条,依然清晰可见。

郑友光今年78岁,祖辈就生活在八里圈村。“大运河边和清真寺,都是人群聚集之所。”在与郑友光的聊天中,我们了解了八里圈村的形成——回族王姓始祖因运河繁盛在此聚居,从而形成村落,并逐渐兴旺。明初至清末,清真寺一再增建、扩建,也折射出八里圈村的不断繁荣。

一窑贡砖 “砖注”古今繁盛

采访团到达临西当日,北京故宫的工作人员们也同时到达,他们为修缮故宫,寻找砖块而来,临西陈窑贡砖厂是他们考察的第一站。“我们已经达成了初步供应意向,因为历史上,临西贡砖就是故宫三大殿、明清三大陵的用砖。”临西县文史专家戴恩辰自豪地说。

烧制贡砖的陈窑位于临西县枣元乡南部,大运河西岸。据戴恩辰介绍,明嘉靖年间,陈氏先祖陈清在此开窑,后来窑口渐多,人数增长,形成村庄。明永乐初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钦定临西烧制的城砖为贡砖,专供皇城建筑的修缮与增建。

临西贡砖的制作特别精细。制坯时,要用不同规格的筛子将上好的“莲花土”筛好,然后用水滤去其中的沙粒和杂质。滤好后,再用脚反复踩踏,使得泥土充分熟化,然后才能脱砖坯。“脱砖坯时,要在砖斗上铺上布子作衬,保持砖面平整。”在陈窑砖厂,在此工作了七八年的陈工一边说,一边向记者演示脱砖坯的工艺。据他介绍,由于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即使是非常熟练能干的工匠,一天也只能脱坯400多块。

在陈窑砖厂,数万砖坯整齐地摞在广场上,每块砖坯都被黄色纱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砖坯不能晒,要阴干才能装窑。”陈工说,烧窑的燃料也很讲究,木柴、棉杆和黄豆秸秆为最好。烧好的成品砖还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用黄裱纸封好,才能销往各地。在陈窑,记者见到了一批烧制合格的贡砖,外表方正饱满、光滑平整,砖块相互敲打,发出“铮铮”的铜声,令人惊奇。

临西贡砖的名气能够享誉大江南北,自然离不开大运河的水路传播。戴恩辰介绍,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批临西贡砖沿运河北上直达京城,直至清末乱世方止,可以说,是大运河和一块块贡砖,构架起北京城的基本风貌。

上世纪80年代初,陈窑村发现一处窑址,并发掘出城砖数码,每码有200块,刻有“嘉靖十四年陈清”及“嘉靖十七年陈清”等字样;2008年12月,邢台文物局考古队对陈窑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在陈窑村勘探发现明嘉靖、天启、清光绪等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烧制贡砖的窑址20座。如今,大运河临西段虽然早已断流,但依托运河兴盛起来的制砖厂却依旧机器轰鸣,制作出的每块砖,都为临西发展筑起新高地。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