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临西乡村地名来历——下堡寺

  • 初运
楼主回复
  • 阅读:6403
  • 回复:1
  • 发表于:2018/10/10 22:45:01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下堡寺

1950年建区,称四区,属河北省邯郸专署临清县,1953年改称下堡寺区,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1957年撤区设乡,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仍属聊城专署临清县(同年改市)。1964年12月22日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属临西工委。1965年4月9日属临西县。1966年7月底撤区并社,改称公社,始辖今域。1984年5月1日复称乡,1985年5月25日置镇,至今。因驻地得名。


下堡寺

相传,唐代上党(今山西长治)通往临清的大道由此通过。唐贞观年间,僧侣盛行,在此修建寺院一座,规模宏大,名曰“下堡寺”。据老年人回忆,寺址原有石碑一块,刻有“敬德重修八百年”(此碑于1958年何寺修桥时用去)。重修后的寺院,占地200亩,有水井72眼。正中3座大殿,厢房百余间。正殿琉璃瓦脊,四面环廊,四角飞檐。山门外两侧石狮坐立,规模十分壮观。院内碑碣众多,有“碑林”之称。因年久失修,至清末变为一片废墟。明初,韩、路等姓应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于寺东北侧各自立村,至今有韩家村、路家村、北岗、西

小庄的说法。后各庄人丁发展,又有陈、任、吴、董、王、张、潘、柴等姓迁入,置房圈院,使村庄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大的聚落,遂各自废除己名,以寺取村名。


东留善堌

建村年代久远,时间及村名来历待考。旧时,村西有佛教寺院,规模较大,已毁,今遗址不可辨识。


张三寨

张三寨原名地寨堌。明燕王扫北,村内百姓被杀,唯姜姓一人藏于洞中,幸免于难。后有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落居,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六、刘七的部下张三,在此安营扎寨,被官兵围袭战亡,后人为纪念他们,改村名张三寨。另一说,该村由姜庄、东庄、大街上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故取村名“三寨”,至于“张”字冠首,其因未详。小姜庄原在张三寨村北,为张三寨村的一个小队,现已全部搬入张三寨村。

邵庄

此村原名刘庙,村址在今村西半里处。相传,清乾隆年间,刘姓兄弟二人,兄称“鲜辣椒”、弟称“独头蒜”,自幼习枪弄棒,性情刚毅,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有一年元宵之夜,刘氏兄弟二人在济南观灯。见一官宦小姐命家奴强行开道,凡躲闪不及者,即遭毒打,有人上前辩理,竟被恶奴乱棍打死。刘氏兄弟路遇不平,上前打死小姐,闯下大祸。官府四处捉拿凶犯,刘庙村民怕受株连,四散躲避。邵姓奎兰、皋兰等人藏于村东菜园屋中,被官兵捉住,遭到严刑拷打。皋兰辩解说,我们几个刚从外地迁来,不是刘庙人,这里是我们的新立村庄,叫邵家庄。官兵信以为真,邵家人化险为夷。事后,刘庙村民陆续迁此,形成村落,即名邵家庄,简称邵庄。


西王庄

明万历年间,王氏始祖才兴由山东临清王集迁此立庄,取村名王庄。后村东又立一王庄,为相区别加方位称西王庄。


西倪庄

明前叶,倪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立庄,取村名倪庄。后为与今临西镇的同名村庄相区别,加方位改称今名。


李六寨

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农民起义军刘六、刘七的部下李六在此安营扎寨,被官兵围袭战亡。人们为纪念他,取村名李六寨。


务头

务头建村于元代。相传,此处原有一座寺庙,庙内有一恶僧,欺男霸女,危害乡里,民愤极大。乡民联名上告,恶僧被官府捉拿治罪。为解民愤,官府命役人就地挖抗四尺,将恶僧藏于坑内,只露其头,让乡民套性口纵横耙之,古谓此刑“扤头”。人们为抑恶扬善,申明善恶报应,按谐音取村名务头。


孙楼

据孙氏族谱载:明中叶,始祖广从山东即墨迁居临清城西七十里东留善堌定居,后世人丁兴旺,门庭显赫。清顺治年间,四世天赐任朝内怀远将军,赐田三百顷,生子六:生光、重光、呈光、书光、国光、启光。后重光、呈光、国光三人迁此立村。康熙年间特授呈光之子维统为浙江定海镇总兵。其弟绳统,任湖广荆州守备。孙楼今址原有几户贫寒人家,草舍茅屋,不成村落。自孙氏迁此后,官宦门庭,安富尊荣。世族发达,大动土木,建楼一座,故名孙楼。


北杏园

据传,该村原系今姚楼乡马兰村富户的花园。当时花卉种类繁多,果树成片,尤以杏树为佳,每年三月杏花盛开,五月杏压枝头,因杏个大肉肥,名扬乡里。明中叶,杨姓始祖迁此定居,取村名杏树园,简称杏园。后为与今摇鞍镇乡的同名村相区别,加方位称今名。


东高尔庄

明前叶,孙、刘姓分别由山东莱阳和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因村庄地势较高,取名高儿庄,演写为高尔庄。后车、高、肖、邱姓陆续迁入。明崇祯年间,刘姓迁至村西立庄,取村名西高尔庄,原村加方位,称东高尔庄。


西高尔庄

明崇祯年间,刘姓自高尔庄迁出,于村西立庄,取村名西高尔庄。


北胡庄

明前叶,胡姓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取村名胡庄。明嘉靖年间,又有吕、董等姓迁入。1982年4月地名普查时,为与今大刘庄乡的同名村庄相区别,经县政府批准,加方位改称今名。


万户庄

据李氏族谱载:始祖李邦,祖籍山西洪洞县,先人曾被钦封为万户侯。李邦兄弟三人,迁民时,老大留承祖业,老三迁往四川,老二李邦迁此占产立庄。为显祖业,取村名万户庄。


东王庄

东王庄建村较早,原名康宋庄。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始祖三祯、三召、三畏由山东省莱州即墨洼子村迁此,高、马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同居一村。清初,王姓人丁兴旺,改村名王庄,因村西有王庄、加方位称东王庄。


丁庄

明永乐年间,丁姓奉诏迁居今村北300米处立庄,取名丁家屯。清中叶,村中有一店户行为不规,谋财害命,被人告发,受官府剿袭,株及全村。为此,村民陆续南迁,形成村落,改名丁家庄,简称丁庄。


肖大寨

明初,萧、刘、张、邵、邱等姓人家应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世道混乱,萧老大带领全村人修起环村栅寨,取村名萧大寨,演写为肖大寨。


海尔寨

据丛氏族谱记载;海尔寨立村前仅丛姓一户,后迁入王、侯等姓人家,至清康熙年间形成村落,因村周围低洼,雨季积水,犹如海洋,村在水中若似水寨,取村名海寨,因当地有“儿”化口音,称村名海儿寨,演写为海尔寨。


马庄

明初,倪、马始祖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彼此,占产立庄,取村名倪马庄(1923年秋,村民王崇德挖地瓜窖时得一铁磬,上铸“倪马庄”字)。倪姓人丁不旺,至明中叶,倪姓绝嗣,马姓改庄名马家庄,简称马庄。


肖子堌

明中叶,肖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肖紫堌,后演写为肖子堌。


修子堌

明前叶,修姓始祖奉诏由山东即墨县迁此,择高地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修紫堌,后演写为修子堌。


宋子堌

明中叶,宋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诏迁至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宋紫堌。后演写为宋子堌。


刁庄

明初,刁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应诏迁此,占产立庄,取名刁家庄,简称刁庄。


侯庄

明前叶,侯氏始祖自山西洪同县诏迁至朱家河左岸立庄,取村名侯庄。


赵子堌

明中叶,赵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赵紫堌,后演写为赵子堌。


阎子堌

明前叶,阎姓始祖自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阎紫堌,后演写为阎子堌。


李子堌

明前叶,李姓人家奉诏由山东即墨枣仁庄迁此,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李紫堌,后演写为李子堌。


彭子堌

明前叶,彭姓始祖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择高堌立村。择高堌立村。过去,每遇雨季洼地遭河水漫溢,高岗露出水面,岗上荆棵横生,及至秋末,荆棵由绿变紫,加之此地红胶土的烘衬,远望紫气腾腾,故取村名彭紫堌,后演写为彭子堌。


三圣庙

三圣庙建立年代较早。相传,唐贞观年间,敬德重修下堡寺后,在此修了3座小庙,庙内分别塑有老君、佛、圣人像,俗称三圣庙。因香火旺盛,附近村民择吉而居,纷纷迁此落居,形成村庄,村以庙名。明前叶,先有于、邱、王姓由山西洪洞县奉诏徙此,后又有吴、张等姓迁入,村名仍之。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