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讲述临西故事——奋斗在基层的先进人物事迹(一)

  • 智商╮偏d1。
楼主回复
  • 阅读:5792
  • 回复:0
  • 发表于:2018/7/24 21:20:30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咬定进度不放松

情系临西立新功

——河北光明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健先进事迹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有这样一个人,他不是临西人却胜似临西人,他怀揣着建设大美临西的满腔热忱,踏上了这片让他来了就不想离开的热土,开始了圆梦临西的新征程。他就是光明食用菌建设项目的领头雁——王健。

王健自到临西以来,他坚持“认真、高效、文明、和谐”的工作理念,带领出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建设队伍,夜以继日,孜孜以求。肩负着光明集团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的伟大使命,同时在临西这片沃土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全县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喜人的业绩回报临西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支持。

2015年7、8月正值河北光明九道菇一期工厂建设期间,但当时的临西下了好几场大雨,面对不作美的天公与繁重的作业进度,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目标成为了摆在筹备组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这种天气下将各种材料运送到施工现场,在上海真的算不了什么,但是在临西,所付出的艰辛却是难以想象。为了让运输车穿过泥泞的道路、积水的现场,他急中生智,让挖掘机与运输车连接到一起,使运输车借助挖掘机的力量一点一点向前通行,保证了建材及时到场。就在工厂马上就要投产之际,由于我们本地的水质偏碱性而纯水设备又未安装完成,他为了保证菌种的培育进站顺利,当机立断,立即为菌种部购买了纯净水,保证了顺利投产。

成功背后总是凝聚着无数艰辛。一期工厂建设期间,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在四个多月内顺利投产,王健同志严抓队伍管理,从大处着眼、细节入手,不断要求安全责任和工程进度双丰收。他的脚步踏遍项目的每一个角落,在日夜奔忙中,他还深入开展安全风险管理,组织安全检查,防患于未然。即使是得了重感冒加高血压,他也坚持每天到工地指导工作,亲自督战,从不懈怠。为了赶工期、超进度,他周末从来不休息,更加没有了回上海探亲的时间。项目建设期间,他只回家两次,每次仅仅在家待四天,便匆匆赶回了临西。


河北光明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临西的建设投产,为本地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近1000个就业岗位。王健同志作为公司的领导人,时刻关注员工的需要。为了保证公司员工能够吃到优质、健康的饭菜,他深入临西了解当地口味,并严格要求食堂食材质量,坚持从正规超市采购正品食用油,坚决抵制地沟油,拒绝食堂外包,从饮食上保证员工吃得放心。他还十分关心职工疾苦,不仅为所有员工参加社会保险,而且还另外为每一位员工购买了一份人身意外险,为员工又增添了一份保障。

不仅如此,他还坚持以自己的力量推动临西的城镇化建设。他强调“推进城镇化建设,并不是把农民赶进城,住进楼,要从精神层面提升农民的思想水平,打造出一支文明和谐的职工队伍,引导他们向产业化工人转变。具体落实到实践中,王健同志要求公司的所有员工驾驶机动车必须持有机动车驾驶证及牌照,驾驶摩托车及助动车的员工必须佩戴安全帽,并按照要求在相应车道上行驶,禁止闯红灯,抢黄灯。他还要求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文明礼仪,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上下班打卡及午餐自觉排队。


春风得意马蹄疾,不须扬鞭自奋蹄。虽然收获掌声和荣誉,但王健同志深知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他将继续与河北光明九道菇的员工一道,融入企业改革发展,矢志不移,攻坚克难。在抓好经济工作的同时牢记自己作为国有企业领导的社会责任,为实现社会的物质、精神双发展贡献力量!(刘霞)


不待扬鞭自奋蹄

—一位追寻历史的老人  杨遵义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在临西县有这么一个老人,他年逾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本该颐养天年,却常常四处奔波;他学识渊博,却独爱考古。退休后,他立下宏大志愿“为临西县正名”。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临西以及周边县市的每一个村落,挖掘、探查、研究、测算、梳理、汇报……。同时,他笔耕不辍,搜集整理,出版了多本文献书籍,把临西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他就是杨遵义。

杨遵义,出生于1946年,他喜好读书,专注于研究文史资料,他发现,虽然临西县是新建县,但是在临西县这片土地上的建县史以及人文历史却不仅如此。自2002年离岗后,他决心把临西的历史重新梳理、研究,为后人留下可查的史学资料。

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做好文史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在离岗后,埋头苦读考古学、古器物鉴定学等学科,在相关领域获得了较高学术水准。在理论充电的同时,他对比历朝历代的地方志和史学资料,或独自、或与伙伴同行,骑着自行车转遍了临西县所有的村庄和周边县(市)的有关村庄,不说穿坏了几双鞋,光自行车,就骑坏了好几辆。

当然,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如今,他的研究,已获得国家文化部门的认可。

十几年来,他开展了对临清古城遗址、范庄遗址及县内一系列古遗址的调查。2010年在发掘范庄遗址时,他耗时两个多月,亲自发掘出土了蚌刀、蚌镰、陶纺轮、陶鼎、陶豆、陶高足盤、青铜镰等系列文物、由此认为范庄遗址为今临西城内发现时间较早(新石器中晚期)、历史链条较为完整(至两汉)、遗存最为丰富的一处古陶窑遗址。在范庄遗址发现的同时、他还发现了罗庄遗址、榆阳古城遗址等多处古遗址、古墓葬。


针对文化工作点多面广的实际,多年来,他用双脚和自行车丈量着全县的文化,对全县自然村和周边县的有关村逐一进行排查,排查内容包括人物、故事、文物、家谱、古遗址、古寺庙、古碑刻、古墓葬等诸多内容。几十年来,他采访了上千人,行程以万里计,其中许多酸甜苦辣难以一一尽数。通过排查,他厘清了历代人物千余人,挖掘民间故事400余篇,调查古代墓葬(群)数百个,寻访和发现文物数百件。在寻访的过程中发现的何老官寨古代碑刻4块、杨庄村南碑刻一块、下堡寺残碑一块、龙旺古碑刻一块等文物,都悉数上报运回县文保所内保存。

通过以上工作,他掌握了县城内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他对全县的历史,地理、人物、掌故等都了如指掌,从而结集出版了数部著作。先后出版了《清渊寻古录》、《临西古今人物》、《临西今古》、《泥土集》、《秋韵集》等多部著作。

正当他按照自己的写作计划付诸实施的时候,不料在《临西今古》一书出版后患上了脑血栓、肾肿瘤等病症。由于住院及时,脑血栓幸未栓住,紧接着转院石家庄四院做肿瘤切除手术,直至2017年3月17日才让从医院回家休养。

疾病并没有使他屈服,并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时间对于他的重要。于是,伤口尚未痊愈,拖着病体,他又踏上了新的征途。术后,他又开启了新征程,短短时间重点做了四件事。一是撰写了反映临西烧造砖瓦历史的《清渊砖瓦研究》一书,二是整理了四百篇反映运河文化的临西运河故事,现已出了样稿,三是对《临西碑刻》一书的整理,目前已见雏形,四是主编了《老区县革命史?临西卷》等待送审。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杨遵义同志说:只要还有这口气、我决心为临西的历史文化事业奋斗下去。这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前辈。(朱良坤)


4余载编写村志、义务讲解7余年

甘做本土文化传播者

“唐代时仓上村东有座很大的寺院,名叫净域寺,建筑颇为壮观,后人又把它称作‘月洼寺’,相传......”陈祖波闲暇时喜欢给年轻人讲解村里的老故事,一群围着陈祖波的娃娃们也都听地津津有味。

陈祖波,现年55岁,是临西县仓上村人,在村里的印刷厂工作了20多年,2007年到村委会工作至今。十年来,陈祖波义务编写了临西县第一部村级志书《仓上村志》,并义务为村民们讲解仓上村历史,成了村里的“文化明星”。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历时四年,走访200多户义务编写35万字村志

出于对家乡和文字的热爱,陈祖波2007年到村委就开始整理村里的档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报纸上看到石家庄赞皇县的见守村出了一本村志,陈祖波也动了心。编写村志的提议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但村志谁来编?由于村里的具体情况,陈祖波成为村志的“光杆主编”,正式开始了村志的编写之路。

编写村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陈祖波先坐大巴车几经周转来到了赞皇县的见守村取经,回来后他列了一个计划,每天无论再忙必须写作500字,争取在近期内完成。

仓上村在临西县县城驻地,是一座千年古镇,为了弄清村历史,陈祖波开始查阅浩瀚繁琐的古老资料,村里资料室发了霉的陈年资料都被他翻了出来,一页页看完,为了不落下有效信息,他把村里能找到的老党员当年的入党申请书全部读了一遍。这些不够,他就去县档案馆,一待十多天,翻阅查询相关档案,搜集了很多文字和照片。村里有古城墙、宋井等历史古文化遗址多,每次遗址勘测,他都跟着到场,力争详实记录每一处文物遗迹。同时,他还利用早晚业余时间走访村中的老人、老干部200多户,从这些“活教材”中收集资料。

有一次,陈祖波去拜访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问题刚问完,老人便因突发心脏病离世了。这件事深刻地触动了他,“我不想有些本村的文化和历史像这位老人一样匆匆离我们而去,我要加快村志编写的速度。”陈祖波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投入村志中,在做了大量考证、发掘、校验、梳理等基础上,陈祖波整理出了三十多厘米厚的手稿,又开始了后期的修改工作。

2011年《仓上村志》正式出版,历时四余年。编写村志期间,陈祖波不遗余力,废寝忘食,到了“入魔”的程度,每天白天干工作,早晚挨家挨户拜访,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写作。最后一年,他晚上睡觉时也把书稿放在枕边,人在床上,心在书里,一有灵感,就抓紧写到纸上。老伴实在担心他的身体,就不允许晚上开灯。陈祖波惦记着村志,每次等着老伴睡着后自己再起来写,有时等不急就悄悄打开手电翻开书稿记下来。编写村志前,孩子们说他的头发是稀疏的“M头型”,等到35万多字的《仓上村志》正式出版时,陈祖波的M头型彻底不见了,变成了现在“聪明绝顶”的模样。

爱家乡,乐当义务宣讲员7余载,传播根土文化

出版几年来,《仓上村志》成了村里有名的“百科全书”,有什么事不清楚,翻阅村志便知。而陈祖波也成了村里的“万事通”。闲暇之余,村中的人每每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时,大家总喜欢让陈祖波来讲讲村中的历史。陈祖波十分欣然,因为在他看来,村志的出版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仓上小学有一门“认识家乡”的实践课程,陈祖波从2011年开始,就被义务聘请为仓上小学家长学校委员会主任,常常受邀去讲解本村文化,带着孩子们去一些村中的文化遗址,为孩子们讲述一个个关于家乡的故事。“陈爷爷”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现在,55岁的陈祖波又研究起了手机,他经常把村里的文化遗迹、标志性建筑做成美篇,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推广。

“我们正在建设仓集古镇美丽乡村,我也要为家乡尽一番力!”陈祖波已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家乡的一草一木。(徐鸿玥)


一生甘做“光明使者”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不管是数九隆冬,还是烈日炎炎,哪里路灯出现问题,哪里就有公共事业管理所副所长李振邦的身影。那是2016冬晚上十点,正在值班的他突然接到群众电话,泰山路上变压器漏油起火,他的第一反应是立即联系供电所,马上断电,然后迅速赶赴现场进行维修,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北风凛冽,寒气袭人,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再加上天气寒冷,变压器上的螺栓都已锈迹斑斑,一般的工具根本拧不动,他们使用加力管和绳索硬是将一个个螺栓拧开,直到凌晨1点,新换的变压器得以正常运行,他才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他时刻告诫自己:“路灯虽小,它却是能保证老百姓夜间出行安全的大问题。”2017年9月,他正在珠江西路11米高的灯杆下校正路灯,突然听见有谁大喊一声“小心!”,谁想灯壳上的反光玻璃罩突然掉落,不偏不倚正砸中他的后脑勺,同事们忙把他从高空中降下来,当过通讯兵的他镇定的用毛巾捂着头,等赶到医院的时候,捂在头上的那块毛巾都拧出了血,手术时缝了13针,从手术室出来后医生要求必须住院以防感染,他却为未完成的检修任务心急如焚,在医院呆的第五天,他接到了单位小王的电话,说龙昌路抢修时出现了棘手问题,他背着护士偷偷赶到了现场,发现这一带的路灯设施老旧需要替换,但相关型号的路灯已没有可用的替换材料。无奈之下,他便带领全班组同事到仓库翻找可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自行整改翻新后重新利用,经过几天几夜的抢修整改,路灯终于修好。有一位老大爷手拄着拐杖,边看他修路灯边说:“同志,那些天你头上包扎着纱布为我们修路灯,可帮了我们大忙了。”

3-3.png

咱们这个巷子住了许多孤寡老人,如果是少出点毛病就更好了。”老人的话虽普通,他却听进了心里,回去后便把龙昌路路灯维护间隔由原来的十天缩短到了三天,他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了老人,以便不时之需。老人逢人就夸,每每见到他总会不自觉地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振邦啊,你真是个好孩子呀!”。而今我们看到,公园的景观灯,大道上的霓虹灯,哪一个不凝聚着临西路灯人的心血和汗水?

今年,当人们享受着“五一”小长假带来的出行快乐时,他又接到了抢修电话,此时恰逢他值班,这样算来,他一个礼拜也回不了两次家。李振邦说,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吃盒饭时,抽空跟儿子手机视频聊天,“其实也就是简单的说几句,关照他好好学习,爸爸不在家,要像个男子汉一样照顾妈妈和爷爷奶奶。” 对他来说,忙碌早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明珠广场的高杆射灯在夜空中放射着温馨的灯光时,没有人会知道,大风曾将灯罩掀开,飘摇不定的灯罩随时有砸伤游人的危险,是深夜带队巡查的他和同事们不顾劳苦,以最快的速度、高质量地将灯罩替换,保证了广大市民的生命安全。那一夜,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但深夜路灯下却绽开了他和同事们欣喜、满足的笑容。

如果说一盏盏路灯是闪烁在城市夜空的一只只眼睛,那么以李振邦为代表的平凡、无私的路灯人则是城市眼睛的守护者。(孙坤丽)


踏遍绿土人未老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当您早晨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呼吸的第一口新鲜空气、或工作中忙里偷闲透过窗户放眼远眺、或是下班后闲情逸致走在树影婆娑的绿荫小道上时,你可曾想到辛勤劳作的植绿人,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林业局林业技术站站长王振刚。

王振刚,1982年从邢台农校毕业分配到县林业局工作,今年56岁,从参加工作至今,在这个基层农口战线一干就是36年。无论是在林业站的办公室,还是在苗圃基地,每天你都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要么埋头于各种林业统计报表,要么在田间地头指导林业规划,要么走村入户宣传惠林富农政策。他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工作,为基层林业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服务基层,造福百姓”的人生追求……

1985年为加快全县林木树种品种的更新换代,县林业局决定在全县定点繁育毛白杨优良品种。那年的冬天,他和另一名同志利用7天时间,昼夜兼程,跑遍了邯郸、保定、石家庄10多家重点苗圃,那时候没有高速公路,苗圃场地多远离城市,也没有手机,公交车站下车后,都是一路打听一路步行摸到地方。有时饭点的时间仍走在路上,前不着村后不靠店,买点吃的东西都没地,只能饿着忍着赶到。这个苗圃看苗定苗,接着再赶往下一个苗圃,那可真是马不停蹄,人不休息,因为时间和季节不等人呀,连续7天昼夜奔波,最终全面完成引进毛白杨优良品种——易县雌株繁殖材料(毛白杨幼苗)600万株,实施毛白杨二级育苗2000多亩的任务,为全县推广毛白杨良种奠定了苗木基础。为提高育苗单位的技术水平,他经常骑自行车到下堡寺农场、水波农场等育苗现场,指导育苗管理技术,有时一天骑行上百公里,还都是坑坑洼洼的田间土路,那一路的颠簸可想而知,虽然是寒冬腊月的天气,但每天的骑行也是一身汗,就这样一天一身汗的骑行指导确保了育苗技术的服务到位。

5-1.png

1995年春天,我县实施世行贷款林业综合发展和保护项目,在尖庄镇赵凡村、郝庄营造速生丰产林1680亩。根据省世行办安排,他独自承担起了在赞皇苗圃的苗木调运任务,白天验苗收苗,把握苗木质量,不让一棵不合格苗木上车;晚上押车运苗,不让一棵苗木丢失,就这样连续5个昼夜,圆满完成了苗木调运任务,为项目造林赢得了最佳时间,保证了造林质量。

近年来,林业局机构精简人员少,王振刚身为站长,更是基层办事员,工作繁重,从不叫累;条件艰苦,从不叫苦。为了工作他总有花不完的精力,使不完的劲,单位里的同事都称他是“拼命三郎”,也有人笑他“傻”,但他总是笑笑说:“为了更多的植树造林,为了的家乡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牺牲一点自我又有何不可?尤其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更加凸显我们林业工作的重要和神圣, 他时常鼓励和告诫我们年轻人,务林人就是必须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的大局观念。作为一名务林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林业工作靠的不是一时的热情,更不是短暂的突击,它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久久为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

如今,邢临高速双侧各100米的通道绿化带、邯临公路、武馆公路等省道两侧各50米的通道绿化带、依渠建设的200米宽的环城林带,等等县里每一项绿化工程的实施都倾注了他全力的规划、设计和指导。林业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是平凡的、枯燥的,但是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36来,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也乐在其中。他说:“每当看到清凉江故道果园的累累硕果和卫运河沿岸的大片森林,心中就涌现出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绿美临西有我的贡献。虽然我已经五十多岁啦,但我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绿化临西的路上走下去,干下去”!

在基层林业站这一平凡的岗位上,他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平凡而激越。他几十年如一日,让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他身上折射出的意志和品质是临西林业的“精神脊梁”,是临西林业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担当”。(赵爱民)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