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育儿路上和长辈意见有分歧怎么办?

  • 「似水流年」°
楼主回复
  • 阅读:4325
  • 回复:0
  • 发表于:2018/7/16 21:28:13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一提到混合抚养隔代教育,很多人都会跟“代沟”、“溺爱”、“矛盾”、“冲突”等负面词语联系起来。是的,每个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起冲突闹矛盾,我们家也不例外。


怎么可能没矛盾呢?我们原本就是来自两个完全不同、有着各自生活习惯和做事方法的家庭啊!当一个坚持了20多年甚至更长的习惯或想法被挑战时,每个人当然第一反应就是跳出来捍卫它不是吗?


所以啊,在磨合的过程中,有矛盾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但就像我们鼓励孩子要勇敢,并告诉他“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即使害怕依然勇往直前”一样,家庭和谐才能让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家庭和谐不是不会产生矛盾,而是产生矛盾后依然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所以,一家人在一起,最可怕的不是矛盾出现,而是出现矛盾出现后没有好好沟通以及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红色桃心分割线



“温柔而坚定”地进行沟通


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统一认知的过程。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只有大家保持一致,孩子才不会看人下菜。


当然统一认知并不是我们非得听长辈的,或者长辈非得听我们的,遇到分歧时其实有很多释疑的渠道,比如百度,听育儿课,问医生,或者看育儿书。哪种做法对孩子好,我们就统一采取那种做法。


比如我们都知道,不能为了让宝宝多吃点辅食,或想当然地认为没味道孩子不爱吃,就在辅食放盐或者糖。有朋友曾无奈地说,已跟她家婆说了宝宝那么小不能在辅食里加盐,家婆明明答应了,背地里还是偷偷加盐。


添加辅食时我也跟家婆强调过这个问题,其实家婆刚开始对为什么不能在辅食里加盐是没法理解的,长辈们大多担心的是:一点味道都没有,孩子哪里会喜欢吃啊?孩子不吃,营养不够怎么办?


于是我告诉她,这是我在育儿书上看到的,因为婴儿的肾脏发育还不健全,不足以渗透过多的盐,如果加盐,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同时也会导致长大后引起高血压等疾病。一听到过早摄入食盐对孩子的身体会造成危害,家婆自然便能理解了。


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你遇上了通情达理的家公家婆,所以才能好好沟通,让你遇一遇那些奇葩、固执又自以为是的公婆试试?


嗯,然后呢?因为他们奇葩、固执又自以为是,所以站在他们的对立面跟他们争吵、跟他们斗,争个你死我活,斗到暗无天日?还是一味的忍,忍到憋出心病,最后极端式爆发?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不是吗?


家庭和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性格塑造实在是太重要了,无尽的争吵最终伤害的只会是孩子。而一味地忍伤害的则是自己的身体,轻则出现乳腺增生等生理问题,重则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而且忍无可忍的时候,终究是会爆发的,这种处理分歧的态度实际上于己于孩子都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在我看来,只要用心,这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常常教孩子要好好说话,这何尝不是说给我们自己听的?所以,“温柔而坚定”地进行沟通,是解决分歧的第一步。


人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沟通一次不成功,那就沟通两次、三次,就像我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给孩子的大脑升级一样,我们同样可以给予身边人这样的耐心。


用“温柔而坚定”的沟通替代“带着暴躁情绪说狠话出口伤人”,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以前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大人,一碰到跟我的意愿相背离的,我都会简单粗暴地去表达,这样非但没能把我的意思表达清楚,反而伤了孩子的安全感,伤了大人的心。在我的负面情绪带动下,家人的情绪也容易被我影响进而形成对立。




后来接触到正面管教,尝试“温柔而坚定”的好好表达和沟通,才发现什么分歧,什么矛盾冲突,通通都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了。因为,当我们心平气和地去跟长辈和爱人沟通时,他们也更容易站在我的角度去看问题了。



用感恩代替抱怨


另外,如果真的想解决问题的话,请尝试去认可长辈们的价值,心怀感恩,而不是一味抱怨和指责。


因为,当没有感恩的心,总是带着敌对情绪去面对问题的话,协调价值观的统一会变得更难。试想一下,带着情绪跟别人沟通,能沟通出个所以然吗?


尊重老人的劳动与付出,跟老人心平气和地去沟通,才有可能统一教育价值观。所以,请先尝试着先放下成见,清空一切,想想长辈们帮我们带娃带来的种种好处。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以前我没太了解这句话的内涵,现在不能赞同更多。


在安全、营养、健康和日常护理方面,长辈们往往会比我们照顾得更细致。六六什么时候该喝奶了,是不是该换尿裤了,有没有排便,家里哪些角落比较危险要做好安全措施,夏天洗澡有没有加点防痱子水等等,家婆都会提醒我。带六六到小区的游乐场玩,她总是寸步不离,生怕他摔跤磕着了。


两岁前六六都是睡在自己的小床上,逐渐长大后夜里翻身经常撞到床沿醒过来。于是我们把小床撤了,装上围栏,让他和我们同床睡。但六六嫌太挤,睡到半夜常抱着枕头爬下床,到隔壁房间找奶奶去了。只要跟六六睡,本来就入睡难而且浅眠的家婆就别想睡顿好觉,因为她一个晚上得醒来好几次。


六六有过敏性鼻炎,一开空调鼻子会塞住或发痒,整晚都会辗转难眠。有时难受得爬起来哭,然后要求我们关掉空调。家婆是个特别怕热的人,一到夏天就大汗淋漓,一天要换两三套衣服。但为了六六的鼻炎不犯,她会忍着不开空调。鼻炎严重的时候六六连风扇都不给吹,于是家婆拿着扇子,就那样轻轻地扇呀扇,直到他入睡。


夏日炎炎,不开空调晚上睡觉免不了会流汗,她又担心六六衣服湿透后会着凉,于是半夜会给六六换上干爽的上衣。时不时起来看下六六是否尿床了,以免尿湿后衣服没来得及换又着凉了;她还及时调整六六的睡姿和位置,以免磕着碰着、或者出现保持一个姿势太久会手脚变麻之类的状况。


哄娃睡觉时,每次讲完故事我便关灯,不理会孩子的各种要求,常常是我睡着了六六还睁着两颗圆溜溜的大眼睛,然后把我摇醒说他要干嘛干嘛。有时睡得太沉,压根忘了看看六六是不是踢被子了,会不会翻身翻到床的边缘。


但家婆不是,她会满足六六的所有要求,比如抱着睡、唱儿歌,或者是抓痒痒,然后让他渐渐入眠,等他彻底睡着了再放到床上。这个过程短则半小时,长则一个半小时,要换我哄他一个半小时还不睡,我早就烦躁得不行了。可家婆就是这样特别有耐性的、嘴里轻轻地哼着歌,手轻轻地帮他抓痒痒,然后等待他入睡。


被吵醒后不耐烦地冲着孩子发脾气时,原本的陪伴其实已经变了味。那时,六六会气嘟嘟地拿着枕头跑到客厅找奶奶,要求奶奶陪他入睡。现在回想起来,内心突然一种小庆幸,以前每次我冲着六六发脾气后,还好有家婆能小小“溺爱”一下他,才让他不致于太“受伤”。




我曾问家婆:“六六那么大了,我抱一小会手就酸到不行,你不会吗?还是让他自己睡吧。”可家婆说:“这样睡他会踏实点、舒服点的话就抱着吧,这样他也能很快就睡着。”孩子的情感表达都是最直接的,六六之所以一直都那么亲奶奶,大抵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家婆对他的爱。


我常想,幸好有家婆的帮助和细致入微的照顾,六六才能免于遭受我这粗心的妈妈可能引发的很多“灾难”。



教育的重任在我们自己身 上


即便如此,家婆还总是担心自己带得不好会被我们埋怨,比如六六不好好吃饭的那段时间,他一闹腾,家婆就会觉得是她之前没坚持让六六自己吃饭导致的结果。


早在10个月大,六六就已经开始自己用勺子吃东西了。喂饭习惯其实是那一年他提前跟奶奶回老家过年后才养成的。我们曾强调过让六六自己吃饭,但家婆担心六六吃不饱还是喂饭甚至让他边玩玩具边吃饭。


可是,我们有什么资格埋怨她呢?“养不教,父之过。”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当时不正是因为我自己的缺位,才让这种事实发生的吗?习惯一旦形成,哪能说改马上就能改的?


所以,问题真不在老人家身上(她只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吃饱而已),在我们自己(那段时间,是我们自己放弃了照顾抚养孩子的权利)。如果选择放弃抚养孩子的权利,只顾自己省事方便而把孩子全权交给老人家带,就不应该怪他们带得不好。


大部分老人(那些与时俱进,学习科学育儿比孩子的父母还积极的长辈除外)带孩子,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过度保护孩子,使得孩子的运动发展受到限制;对孩子有天然的溺爱感,特别宽容孩子的一切行为等等。




可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正是源于他们对孩子的爱,虽然有时候这种“爱”作用于孩子身上有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但不能否认,他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的。


这也导致有些长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不重视,甚至坚持己见,“我明明是对他好,哪里错了呢?”


其实这也很正常,我们总说“三岁一代沟”,更何况我们差着几十岁呢。对于这种情况,育儿课老师给我们支的招是:了解老人那样做背后的原因。当了解原因后,就比较容易跟他们的心贴在一起,从而降低沟通的难度。


比如有个家长建议老人:让孩子自己吃饭,让孩子自己动手,只要是不危险的东西,就让孩子去玩吧。可不管说多少次,老人就是不听。后来她尝试了解老人过往的经历才发现,她小时候调皮被剪刀划过,所以很担心孩子受伤。


后来老师建议她效利用自己在家的时间,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当她在老人面前培养孩子这些思维,孩子最终被证明确实可以自己做到的时候,老人也慢慢就认可了。




孩子是我们的,教育的重任在我们自己身上,只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缺位,才能从容育儿;感恩长辈的帮助,遇到问题心平气和地沟通,才能共同把孩子培养好。感谢家公家婆,感谢爸爸妈妈,感谢育儿路上给予帮助的每一个人!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和谐快乐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