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雕刻时光的八里圈清真寺》,带你领略临西千年运河文化魅力!

  • 休梓
楼主回复
  • 阅读:4578
  • 回复:0
  • 发表于:2018/6/11 11:21:56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行走大运河之

雕刻时光的八里圈清真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八里圈村在大运河西畔。

从大运河堤坝下来,沿着不知名字的村路左拐右拐,我们来到八里圈村西部,这里的清真寺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冀东、鲁西一带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由于并不是礼拜日,院内空荡荡的,看不到人来人往,清真寺殿门上了锁。院内古松、古桑、古槐与寂静的清真寺大殿相守,仿佛正在闲坐休息,默契中言语不多。

“清真寺的殿顶非常漂亮。”向导万文礼向上指了指,说。

大殿屋檐起伏仿佛连绵山脉。我们绕着转了一圈,时不时踮起脚尖,期望着能看个明白。

要了解一个地方,建筑总是最好的讲解员。随着时间的流淌,四周的草木或许随着年复一年的枯荣渐渐被新的一茬取代,生活的居民或许随着迁居嫁娶渐渐有了新的习俗,如今仍然扎根在一地的建筑却把时光的痕迹都雕刻在自己身上。

在我们看来,八里圈清真寺就是这样的存在,而漂亮的殿顶尤其是当中沉淀时间的代表。

要了解殿顶的繁复,少不了要明白八里圈清真寺的来龙去脉。我们翻开了临西县当年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档案,里面简要记录了清真寺的兴建过程。八里圈清真寺为明清建筑风格,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5—1435年),见证着明清时期卫运河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

八里圈清真寺,曾经在历史上占地规模较大,现如今与普通民居相邻已不复当年的宏大。现在,清真寺南北、东西各长57.50米,面积3305平方米。主建筑西大殿面积360余平方米,四周建有南北讲堂及对厅、沐浴室共计21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如何踮脚尖也看不完全的清真寺殿顶,在看到档案中留存的一张张殿顶俯瞰图片时,心里才有了整体的轮廓。连绵一片的八里圈清真寺殿顶下,共有四进不同时期兴建的建筑,一进为古棚出厦,二进为前殿,三进为后殿,四进为拱窑式殿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殿顶之所以繁复,和不同部分在不同时期建造有关。

前殿,始建于明代初年,为抬梁式木结构。西阔三间,有明柱四根,暗柱四根。前殿分前后两部分,相互连通,俱皆起脊,青色方砖铺顶;古棚与前殿中间有十扇高大木隔栅,隔栅上部是别具一格的花窗棱,下部是木雕花纹,中间是两扇木质大门,大门上方有硬木大匾一块,上书“与天同体”四个镏金大字。

清道光年间增建抱厦,古棚飞檐四出,上有盘龙卧兽。

清代末年增建后大殿,抬梁式结构;中部为攒间式天井,内有木质明柱四根;中间中部为钟楼,其西墙正中辟有一龛,为真主灵位所在,上书伊斯兰文;上部有一长方形墨书匾额,属伊斯兰文;再上部为砖砌道教风格的门扇建筑,两侧为桃形门簪,上部起栏额,两侧起变形栌斗;再上部为两层砖砌的油额;油额上部为飞子两层,门面为青色瓦垄、瓦当及滴水。

后殿与拱窑式殿中间有隔墙,隔墙中间有三个凯旋式拱形大门。拱窑式殿顶用木料叠成方形突起,是全殿最高处,顶端距地面二十三米,从远看呈四角亭形,亭角相对飞檐耸立,犹为壮观。亭子顶端有花蕾形搪瓷琉璃瓦寺顶,寺顶下有搪瓷琉璃瓦荷叶。

抱厦、前殿、中殿皆为原殿式,后殿中部有四角攒间,南北两侧屋面为歇山式,西山为单檐,下部南北各出小山一顶,有明柱支撑,所剩脊兽遭到破坏,已残缺,刹顶为束腰仰莲火焰宝珠式,屋面皆为青色瓦垄、瓦当和滴水,后山部墙中辟有一长方形龛,白灰抹面。整个大殿内有明柱十六根,椽檩均为木质结构,工艺精湛,堪称精美。殿内整个地面用数百块木板组成地堂板面,平坦光洁。

我们一边看,一边听万文礼介绍后大殿的斗拱木建筑及大殿两侧的雕刻。这些代表了古代建筑的较高水平的建筑工艺使八里圈清真寺成为研究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实物资料,2008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言谈之中,我们也了解了八里圈村的形成,回族王姓始祖因运河繁盛在此聚居,形成村落。他们把家安在这里,随着村落逐渐兴旺,自明初至清末,清真寺一再增建、扩建,折射着八里圈村的一再繁荣、兴旺。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与八里圈清真寺隔岸相伴数百年的是位于卫运河东岸的舍利塔。

舍利塔、清真寺,一东一西,相距不远,甚至我们在八里圈就能看到舍利塔清晰的身影。它们的相伴似乎在告诉我们,运河为古临清带来的不独是一种新鲜的文化,它为多姿多彩的文化繁荣与交流准备了十分丰饶的环境。

临西自古寺庙繁多,佛教、道教、儒教、贤哲、宗族家庙各有供奉,形成“村村有庙、家家供神”的局面。其中,最为有名的属八大寺,分别为始建于唐的净域寺、净土寺、宝泉寺、功德寺、石佛寺、龙潭寺、会昌寺和开元寺。而在八大寺之外,有名、佚名的古寺还有很多。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建于临西县仓上村东的净域寺,民间俗称“月洼寺”,是古临清的第一名寺。据对净域寺遗址的考古发现,净域寺在唐初始建后,历代屡有重修。其中,大的重修有宋、明两代,之后毁于清末明初的战事,至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消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净域寺又经重修。穿过净域寺大门,我们走进古寺庭院。走着走着,万文礼捡起路旁的一片残瓦,我们也凑过去一同看。手指摩挲着残瓦上的雕刻花纹,我们仿佛在重修的寺院里又重新看到那个古老寺庙的墙和顶、树和路、晨钟和暮鼓。

与这些遗址上的青灰色实物砖瓦一同流传的,还有许多关于月洼寺的传说。关于这些传说故事,不仅当地人耳熟能详,还曾经由临西县文化局编印了一本《月洼寺传说》的小册子。里面既有古寺兴建始末,也有主持待客、名师作画,更有以寺里的青蛙、大钟等为主人公的传奇故事,大多以百姓语言讲述民众愿望和诉求。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既是“村村有庙”,我们自然难以把众多古寺都转一遍。而其创立和运河难以分开的龙潭寺吸引着我们一定要前去看看。龙潭寺位于临西县尖冢镇龙潭村,龙潭村东北的水潭长年积水,因水深,水色似墨,水中有一土埝,如龙戏水,传说暴雨期间水涨埝高,从不被水淹没,故名龙潭。

在当地人的传说中,龙潭寺的创始人是从运河而来的。五代时期后周著名将帅昆仑大师,奉命远征。在此期间后周为宋所灭,大师回军路远,又因大势所迫,自知难以挽回,当即解散军队,“自焚”其身。实际上,昆仑大师已自运河来到古临清,削发为僧,法号昆仑,隐居在龙潭寺,后人尊为大师。这位昆仑大师身怀绝技并且医术精湛,他恐年久失传,即在龙潭寺内传与众僧,立门收徒以继传统,大师是将武术同医术融为一体,研创出内外两功并用的武术潭腿。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临清派正宗潭腿是拳多械广的门派,共有拳脚三十余路,器械五十余路。久练潭腿,则精神饱满,体力充盈,气爽神清,可使头、颈、肩、肘、腰、背、柱、胯、腕、膝、踝、腿都能起到练用的作用。潭腿法每一路都是左右并练,两边同行,表里相依,内外同功,训练全面。练习潭腿能够使周身气血循环加快,并随动作运行,肺活量明显增大,力量增强,而且能够起到修身养性,磨练意志的作用。

我们在建筑周围徘徊,看看那些仍保存完好的精美雕刻,仔细辨别石碑上被风吹雨打模糊了的文字。建筑的精美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其建造风格是我们听介绍也能明了的,但那些为兴建奔走的人们,为扩建挥汗的人们,为建成喜悦的人们,却已经在相关的文字里模糊了。

但这些因运河而来到古临清的人们,他们不同的文化特质不止在流传的故事里、记载的文字里,已经生根发芽,茁壮在对现在的影响里。

潭腿从昆仑大师创始问世至今经久不衰,习练者众多。我们从龙潭寺回程的时候,恰巧遇到有习练潭腿的传人从外地赶来。交谈不多,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不经意间透露着饱满的精气神。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