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穿越千年繁华的临清古城》,带你领略临西千年运河文化魅力!

  • Au revoir、
楼主回复
  • 阅读:4765
  • 回复:0
  • 发表于:2018/5/21 9:54:15
  • 来自:河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临西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行走大运河之

穿越千年繁华的临清古城

一棵古槐,将乡愁幻化成树荫;一通石碑,将历史铭记于田野。

“因河而兴,因河而衰”,这句话用在临清(今临西县)再贴切不过了。隋唐运河、京杭运河都曾经流过今临西境内,分别创造出鼎盛于唐、宋的古临清,繁盛于明、清的古临清,县治所也随着运河的改道而东迁。

现在,我们正站在临西仓上旧村址一棵古槐下,脚下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古临清县城遗址。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仓上古槐植于何年已无从考证,村人以“元槐”称之。元槐高近三米,两人合抱,树干中空,冠如盖。早春时节还未萌发,可以想见枝繁叶茂时当蔚为壮观。仓上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北迁新址,特意将古槐留下,并于近旁新植一株幼槐。

沧海桑田,风起云涌。幼槐伴古槐而立,听它讲述千年间大地上忽而飞檐斗拱,民舍俨然;忽而河水泛滥,一片汪洋;忽而良田万顷,歌舞升平。

仓上是古临清的发源地。从后赵建县到金天会五年(1127年)县治所东迁20公里至今临清旧县(原堂邑地曹仁镇),古临清先后有近800年的时间建治于今临西县仓上村东一带。

隋代,在汉屯氏别河等河流基础上,经今尖冢、仓上西、郑楼一线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永济渠)。城依水而建,民择水而居,永济渠沿线自然地萌生出一批“明珠城市”,北魏所建的“古临清”便是其中一个,一时间街巷繁华,风景如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临清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普通的黑色石碑标识着掩埋于地下的历史。考古,就是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发掘出来,舒展开来,找寻先辈的种种真相。考古是一种返乡,难免有岁月的唏嘘,但看到过去的辉煌时,更多的是历史的诗情、想象的愉悦。

今天的考古调查表明,“古临清”古城地理条件优越。西、北两面依永济渠和鲧堤,东傍汉屯氏别河(故道),城中间有战国时所筑赵、齐间的古驿道,城中有驿站,城外有烽火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古临清城西北角的永济渠北岸(原仓上苹果园处),因“单堤陡岸,临河无波”的特殊地理形势,逐渐形成了一个繁华码头。唐、宋时期车来船往,货物云集,繁忙异常,素有“小江南”之称,古人评价极盛时期的临清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去两京,就是仓上。”

唐代的县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前两等为京都长安、东都洛阳所辖县,其余的以“户口多寡、资地美恶”为标准划分。当时临清为望县,相邻的永济、馆陶为紧县。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脚下这古老的尘土,覆盖着的俱是隋、唐时期的城墙、屋脊。古临清城池广阔、街道整齐、市井繁华。袤六华里,广三华里,总占地十八平方华里。城内东西路从北往南数,至少有寺(净域寺)后路、寺前路(今临西南环路)、文庙路、官仓路、衙(临清古县衙)后路、衙前路六条大路。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南北大街纵穿,把城内数条大路串起来,再加上古驿道穿城而过,其交通可谓四通八达。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城内有县衙、钟鼓楼、文庙、武庙、奶奶庙、县官仓、净域寺等建筑星罗棋布,私家园林点缀其中,店铺林立,鳞次栉比。明朝诗人李东阳有诗曰:“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坼岸径流到此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古城内建有清化坊、南崇化坊、北崇化坊三个坊区,商业区多集中在奶奶庙周边。钟鼓楼居于全城中央位置,夜深人静之时,钟鼓之声可传十数里。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县衙遗址中间的南北中心大道至今尚存,路基坚韧,水浸不蚀、锨铲不动、洛阳铲钻而不透,不知当时以何种方式处理。此处出土文物有南北朝或以前的陶碗、陶罐、陶纺轮等陶器皿,有唐代的三彩陶、邢窑碗盘、虎头瓦当等。出土最多的是宋代遗存,磁州窑、临汝窑、湖田窑、定窑、建窑等名窑的碗、盘、枕、罐、灯具、文房用品等。

古临清在经历了北魏、隋、唐、五代、北宋数代600多年的繁盛之后,北宋末年因水患频发,日渐萧条。县治东迁后,因为元代大运河的截弯取直,古临清又迎来了一次繁荣昌盛,一度成为全国33个大城市之一,江北五大商埠之一,以“军事要地、漕运咽喉、商业都会”著称于世。

过眼烟云,一飘而散。如今,临清古城遗址仅有几处残破的城墙,就是残破,也可想见昔日工程之浩大。残垣与古槐遥相凝望,使人忍不住发一点点思古之幽情,信口诌诗一首:“古槐碑刻夕阳中,亭台楼阁迹已空。樯橹云帆随梦去,惟留田畴对春风。”

临清古城已经成为临西人心目中的一个文化符号,仅有的历史遗存愈发显得珍贵。在古城遗址南三四公里处,有一处龙潭寺遗址。龙潭寺始建于初唐,泯于清中期。2015年,潭腿后人在古龙潭寺遗址上重建了占地150平方米的潭腿祖师殿——昆仑殿,供奉潭腿创始人昆仑大师。殿不大,很新,仿佛担不起千年的传承。殿前广场上的几通石碑古朴、沧桑,一笔一划记录着潭腿从无到有,从鼎盛到销匿,从重出江湖到再度昌盛。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临清潭腿是五代时昆仑大师隐居古临清(今仓上村东)龙潭寺创立的一个武术派别,因龙潭寺的“潭”而得“潭腿”之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北宋初年有一次全国规模的武术比赛,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创立的“太祖长拳”当仁不让成为第一,第二名就是“临清潭腿”,自此武林中有了“南拳北腿”的说法。

据潭腿历代掌门口耳相传,昆仑大师原是后周一员武将,扬州兵败后,以“自焚其身”为幌子,顺隋唐大运河逃至龙潭寺落发为僧,创立门派。因此,潭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攻击性,讲究“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清中期,龙潭寺遭兵焚,在发源地销声匿迹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武协成立了临清潭腿研究会,如今潭腿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目录,去年3月,临西举办了“昆仑大师杯”中华潭腿传统武术精英赛,参加者众。

有水有潭必有滩。在仓上西南,侯寨东北部,原来是一个百亩大的洼地,洼中常年积水,水清见底,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此地人称“白水滩”。时过境迁,白水滩因河水逐年泛滥淤积,已经夷为平地。作为唐宋时期的一景,这里是著名京剧武生短打戏《白水滩》的故事原生地。

北宋年间,白水滩西南五六里的地方,有个村庄叫史庄。史庄有位青年叫史玉郎,因为排行十一,又叫十一郎。十一郎力有千斤,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是个血性男儿。一日,他走到白水滩见恶棍“青面虎”正对一过路女子图谋不轨。十一郎见状,怒火中烧,上前拦阻。一番打斗后,“青面虎”狼狈而去。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十一郎的故事在仓上一带广为流传,被后人改编成了京剧剧本《白水滩》,将宋代临清写成了明代临清。成为一出久演不衰,深受欢迎的传统剧目。同时,临西还是京剧《陈三两》《白绫记》的故事原生地。

历史的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被磨灭,古老的传说一天天被淡忘,辉煌的历史越来越遥远,这块有着797年建县历史的土地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被新的历史湮没。作为文脉深厚的千年古县,临西县正在陆续编撰出版一套大运河文化系列丛书,目前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清渊砖瓦研究》,《运河故事》已经定稿,《临西碑刻》正在编辑中。仓上村也编纂了临西县第一本村志,在序言中他们写道:“我们有必要记载下历史的文献,留住昨天,留住今天。历史是根的缩影,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有一个深深的根在牵连着,挂念着。”

寻访临清古城半日,所见不多,所思不少,心情由兴奋转为惆怅。时间铁面无私,终究都会过去,补救之道是以记忆为资本。与其以“前不见古人”为恨,不如退一步,满足于隔千年而共遗迹。临清古城治所东迁743年后,仓上再度成为一个县城所在地——今天的临西县城。这也许是历史的一种巧合。作为“运河城”的临西正在新时代创造着新的历史辉煌。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来源:邢台日报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